朱元璋为何不当明教教主,却一心想做皇帝
更新时间:2022-05-01
一、外来宗教——波斯拜火教 公元277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中心巴比轮城传教的创教者摩尼被钉死在十字架。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世界新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传统。摩尼声称自己是佛祖、琐罗亚斯德和耶稣的继承者,也是最后一位先知。 明教后在波斯萨珊王朝信任下在波斯传教,之后成为波斯国教。在宋、元时期进一步和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下层人民和江湖人士对抗朝廷的斗争形式,由于明教长期受到朝廷压抑,行事极为诡秘,与其他江湖中的名门正派逐渐拉开距离。并在元末农民战争中充当了重要角SE。元末农民大起义中的红巾军,首领韩林儿又称“小明王”,这个“明”又与明教有关。 二、元末农民起义——明教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究竟穷了几代人,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元朝末年,朝廷压榨百姓,民分四等,社会矛盾尖锐。朱元璋15岁那年不到半个月时间里,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这时的他想的是怎么样才能吃饱饭,从没有想过如何做教主,也没有想过如何做皇帝。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做了和尚,然而民生凋敝,没多久寺庙也揭不开锅了。他的同乡好友邀请他入教,当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就这样朱元璋算是有了组织。由于朱元璋肯吃苦,干拼命,脑子灵活,没多久他就成为了明教中有头有脸的人物。但是和张无忌比起来,自己的武功还是菜鸟级的,资历也还是太浅,背景更是太薄,但这并不妨碍他想象自己如何做一个好教主,怎样做一个好皇帝了。 三、成王败寇——拼实力 十四世纪中叶爆发的这次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起义阶层的全面程度是空前的。江湖上门派众多,仅仅为了一把屠龙刀和一柄倚天剑就争斗不息。中原大地连年灾荒,更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绝大多数流亡的百姓都揭竿而起,各路起义军之间为了争夺地盘更是大打出手。 张无忌既要对付各路门派的江湖高手,又要率军与元军艰苦作战,对朱元璋的小动作也鞭长莫及,只能睁只眼闭只眼。朱元璋则采取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等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与此同时,浙东方国珍,泰州张士诚也羽翼丰满起来。此二人都不足为道,能和朱元璋实力有的一拼的只有江南的大汉皇帝陈友谅,四川的大夏皇帝明玉珍。1355年,张无忌称帝,27岁的朱元璋见到张无忌时,还是要跪迎并三呼万岁。没办法,实力为王! 四、先下手为强——杀伐决断 朱元璋放过牛、做乞丐、当和尚,四海云游,练就了一副铁石心肠。朱的耐心表现为他在时机尚未成熟时不外露丝毫非分之想。当张无忌当上皇帝时,他为了打消张的疑虑,毕恭毕敬,只为给自己赢取更多扩充军备的时间。他的狠心表现为,当他当上皇帝后,对于存在的任何对他王位的威胁,他都能做到斩草除根。不得不说朱元璋有广纳贤才的交际能力,对有用的人恭敬有加,能够耐得住寂寞,看准时机便一击爆发,从不拖泥带水。 张无忌,金庸创作原型为白莲教首领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其父死后虽也承其父志,号召天下,虽群雄并争,但也不谋而同。不管是张无忌还是韩林儿,他们都有着优柔寡断,善良正直的心里。憨厚木讷、谦卑随和的他的确更能赢得女人心,但他却不是帝王之才。他对女人不想伤害,却也不懂拒绝,注定了自己的私生活一团糟,更没有经力去逐鹿天下了。因此他当上教主是运气,当不上皇帝是必然!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返回应天府(今南京市),途径瓜洲(今扬州市邗江区)时,韩林儿沉入江中溺亡,但此事是否为朱元璋所策划,至今仍未有确切的定论。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朱元璋遣廖永忠迎接韩林儿返回应天府(今南京市),途径瓜洲(今扬州市邗江区)时,韩林儿沉入江中溺亡,但此事是否为朱元璋所策划,至今仍未有确切的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