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背后:若按杜聿明的计谋,胜负难料,却被老蒋否决
更新时间:2022-05-02
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是国共战场局势的转折点,正是因为三次战役的胜利,才得以消灭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让蒋介石再也没有扭转败局的能力。 三大战役是我军打出的漂亮仗,其中淮海战役更是被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共产党深得民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 淮海战役是华野和中野两个主力在打,其战略要点在徐州,而国民党军在徐州会战的司令官是杜聿明。 杜聿明是一个非常出SE的将领,其军事指挥能力不亚于刘伯承,陈赓等大将。 在他被捕后,一度不承认是自己输了,其所阐述的军事策略更是让我军高级军官惊出一把冷汗。 只可惜杜聿明跟错了人,他当时的提议没有得到蒋介石的同意,不然我军在淮海战役很可能陷入僵局,让蒋介石在大陆能多苟活几年。 1948年,在国民党内部一直有一个笑话盛传,就是徐州是南京的门户,应派一员虎将守护;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如今却派一只猪,徐州必失。 这只猪说的就是国民党人刘峙,他能力平庸,担不得守卫徐州之大任。 当时蒋介石将徐州司令部改设为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并任命刘峙为总司令。 之所以让他就任,顾祝同解释道:"本来蒋鼎文也是我们考虑之人,但他整日吃喝嫖DU,荒废公事,不堪大用"。 不过刘峙倒看得很开,他认为当时局势已很明了,除非出现奇迹,否则很难力挽狂澜。 蒋介石也知道刘峙能力不行,就让自己的得意门生杜聿明给刘峙做副手,任命他为副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能力出众又谋略过人。 这次做二把手,有些屈才。在很多决策上,杜聿明都不能放开手脚干,处处受刘峙的限制。 1948年,国共内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但战场局势已向我军倾斜。 国民党军逢战必败,军队士气低M,早已不想替老蒋卖命。 而我军解放军战士,个个雄赳赳,气昂昂,充满了斗志,叫嚷着要将老蒋吊起来打。 9月24日,济南失陷,老蒋茶饭不思。 国民党军打到现在,蒋介石可用的将领不多,其他各个战区的将领都心怀鬼胎,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 国民党内部并不是铁桶一块,而是斗争不断。 真正替老蒋卖命的很少,杜聿明算一个。 杜聿明当时为挽救颓势,提出应主动出击,先发制人。 趁着中原、华东解放军东西分离之时,集中兵力采用奇袭之术歼灭华东解放军主力,从而收复山东济南。 杜聿明料定解放军攻陷济南后,会马上采取行动,对徐州形成包围之势。 如果等解放军调兵遣将后,那么徐州必失,徐州一失,南京危已。 可杜聿明的建议得到刘峙的反对,刘峙认为应派重兵把守徐州,而不应主动出击。 随后杜聿明跑去找总参谋长顾祝同请示,但顾参谋长也拿不定主意,又让杜聿明跑去请示蒋介石。 蒋介石想过后,又让顾祝同做决定。 顾祝同还是犹豫不决,又跑去跟白崇禧商量。 最后终于决定按杜聿明的决策执行,可这么来回踢皮球,时机早已丢失。 杜聿明气的说到:"这帮娘希匹的!"。 就在杜聿明准备执行战术之时,又收到蒋介石的电报,命他赶紧率军开赴东北救火。 他这一走,留守徐州的刘峙是没了主心骨,于是就停止部队出击,全部防守徐州。 此后果然如杜聿明所料,我军华野和中野集合优势兵力包围黄百韬兵团,并成东中西三线南下。 蒋介石彻底慌了,赶紧将杜聿明又调回徐州主持大局。 杜聿明分析战局后,认为只要吃掉中线的刘伯承军队,此战尚有胜算。 他计划让黄百韬军团继续死守,然后让13兵团留守徐州,随后派第2兵团,第16兵团,第12兵团集中兵力进攻刘邓大军,然后等吃掉刘邓后,再回师解黄百韬之围。 不得不说,杜聿明看问题很经准,确实有两把刷子。 但他却得到蒋介石的命令,必须先去解黄百韬之围,气的杜聿明大骂郭汝瑰。 郭汝瑰是谁呢? 他是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主要负责制定国军总作战计划。 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我党的卧底,他早已在1928年加入共产党,只是后来失去了联系,等到解放战争时期,才重新恢复与我党的联系。 这颗安擦在国民党高层的钉子,为我党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他在陈诚手下工作,深得陈诚的信任,因此也深得蒋介石的信任。 所以国民党的绝密请报,我军是了如指掌。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国民党还有什么胜算可言? 虽然杜聿明早已怀疑郭汝瑰,但其根本没有实凿的证据,以至于其心里窝囊的要死。 后来杜聿明被俘,怎么也不服气,是上下闹腾甚至要拔抢自杀,后来经过我党的教育,才算安生下来。 后来他被释放后,回忆起淮海战役时,对刘邓大军的策略得到很多将领的认可,如果当时蒋介石听从杜聿明的建议,那淮海战役谁胜谁负还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