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之前,出现过哪些“天人感应”的异象?
更新时间:2022-06-03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市)登基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年号“洪武”。 此前,朱元璋已经派徐达、常遇春率领的北伐大军北上进攻元朝,并于洪武元年八月,徐达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市),元顺帝带领后妃、皇太子等少量亲军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至此,蒙古贵族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徐达、常遇春乘胜追击,一举夺回了已经丢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元大都的失陷意味着元朝的灭亡。有趣的是,我国古人喜欢用“天人感应”的理论来对王朝的兴衰进行解读,尤其是儒家学说认为天地间的事息息相关,通过研究天象可以预知人事的未来结果。 就连朱元璋自己也有过一段“论天”的文字,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称他自起兵以来,凡有所为,心中的念头一动,“天必垂象以示之”,朱元璋认定天意显示的征兆是能够预见的。 如今,元朝灭亡了,是不是也有儒教的学说所宣称的“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的异象呢? 按照传统史观而编撰的汉文史籍《元史》里面,书中记载了北伐大军向大都步步进B时,描述了大量“天人感应”的例子,就在元朝亡国的前夕,天象频频示警。 比如:1367年12月发生了日食。在此期间,南方的北伐军夺取山东济宁路、莱州、济南、东平路等地。 次年3月,彗星出现于西北,并有一颗大流星与很多颗小流星坠于东北,声震如雷。与此同时,北伐军夺取河南,其后进驻潼关。 4月,未到霜时而天降严霜,使大豆等农作物枯萎,天地之间显出肃杀之象。与此同时,北伐军又夺取嵩、陕、汝、道等州。 7月,京城有异象。某一天,天上出现红气满空,如火照人,自早晨至午前方息,其后某一天又泛起黑气,百步之内看不见人,从深夜至上午才消失。这时的北伐军夺取卫辉路、彰德路、广平路,逐渐B近大都。 8月,到了大都将要沦陷之前,天空连续出现“白虹贯日”的异象,这已是山河变SE、改朝换代的预兆。 从《元史》的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北伐军前进时,一路上亮点纷呈,颇有应接不暇之势,他们有时在白天看见日食,有时在夜晚看见彗星,在快要到达大都时又看见“白虹贯日”,真是大饱眼福。 深受儒教理论影响的将士们,心中必然会得出“元朝不亡,天理难容”的结论。这无疑是极大地鼓舞了北伐大军的士气,为顺利地攻入元大都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元史》所刻意记载的灾异源于“天人感应”的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于遥远的夏商周时代,从那时候起,就有人相信上天会监管着人世间的一切事请,并认为上天好像凡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与是非观念。 可是,上天又是无声无息,难以捉莫的,凡人只好常观察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以此揣测上天的意愿。 此外,人们认为春夏秋冬以及气候变化也是上天意志的表现。如果上天对人间的事请有所不满,就会通过各种灾异显示出来。 这类思想在《周易》《尚书》《礼记》(春秋》等儒家经典都有所记载。例如,《春秋》一书,记下二百四十年间的一百二十二件灾异,其中包括日食、星陨、山崩、地震、洪水、大旱、饥荒、冰雹、虫害等等,上述种种都被归纳为天象示警,希望以此引起世人的注意。 在国家的所有过失之中,君主的举止失措最为严重。因为古代的君主号称“天子",顾名思义就是上帝之子,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可能会对上帝产生影响,这也是源于“天人感应”的理论。 这种“天人感应”的思想,到西汉时,大儒董仲舒将这一思想发展成为一套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他在《天人三策》的首篇中,就集中论述了天人关系,指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遗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衣止其乱也。” 董仲舒这段话,提示了天子如有过失,将遭受到上天的警示,也就是所谓的“天遣”,如果不尽早进行改变,国家必然灭亡。 其实,“天人感应”是一种有悖于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观念,但这种思想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虽然封建王朝的皇帝是唯我独尊,但在“天人感应”的思想下,皇帝也是不可以恣意妄为地进行违背天意来行事,否则,不仅会身死,更有可能会亡国。 比如说,上天的异象年年有,只不过国家没到灭亡的时候,人们就会把这种异象是看成是上天的警告,君主们下达一些“罪已诏”之类的文书,表明自己改过了,国家就会继续兴盛下去。而到了国家真正灭亡的时候,那些恰好发生的异象,也就成了上天的预警。 本文参考自:《大明战神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