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中国礼制的发展脉络:《汉唐礼制因革谱》
更新时间:2022-06-04
与西方法治形成鲜明对照者,乃中国的礼治。依钱穆(1895—1990)之说,“中国政治是一个礼治主义的。倘使我们说西方政治是法治主义,最高是法律,那么中国政治最高是‘礼’,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是礼治”(《中国史学名著》,第180页)。就此两大传统言,欧美社会对法治的历史演进、制度运作、思想构成等均已进行过长足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中国(乃至东亚)则对礼治传统的研究却相当薄弱,至今未能对其历史流变脉络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本文摘录自《汉唐礼制因革谱》。 本谱的基本思路是将十七史礼乐志(附《通典》)、十七史诸列传等、十七史诸本纪(附《资治通鉴》)、史注及其他文献(附历代《会要》)、后世汇辑与研究成果这五个层次的礼制史料,回填入汉唐间行礼和议论的时空背景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历时的脉络中,将每一项礼典在汉唐间的运行,从如何起步,如何变道,留下了哪些路标,关键新的转折点在何处,到最终如何走向唐开元之隆盛状态,进行尽可能细致的勾稽与疏证,努力呈现各项礼典的设立运行、因革递变,包括仪注品类的增删和器物度数的挪移等。这是因为“‘礼义’体现在‘礼仪’的各个细节上,牵一发而动全身”(阎步克《服周之冕》第一章),只有在不折不扣经历了这一过程之后,方可进而分析仪节隆杀与损益的理据与成因,其间融入了大量学士议礼的真知灼见和学养识力。 ▲《通典》书影 基于这一思路,这部《汉唐礼制因革谱》在设置上打破了礼乐志乃至《通典》一贯所采用的,总述加例证式的叙述模式,而是严格依时间先后为序将史料予以系年、考辨和疏释。全部史料以朝代为框架,各朝代下以帝王年号纪年,下设条目尽可能标注到某月、某日。这样对于呈现礼制因革变迁大势,高效利用和开发礼制史料,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且本谱本身已内蕴了好几项礼制史研究的前沿课题,望有识之士进一步开拓。 在系年的基础上,本谱尝试进行分卷。五卷的分设,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本谱将汉唐间礼制的演进分为五个发展时期。按都城所在地为团块进行分期,打破了完全以朝代为分界的固有模式,表面上看以都城的转移为标志,但实际上隐含着汉唐间礼制发生重大变革的几个关键步骤,反映出由汉至唐逐步走向经密、丰满的演进大势。今以南郊祀天为例,将每一期的大致请况略作介绍。 第一期是西汉(前206—25),都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此时为汉唐礼制的创立期。以郊天为例,西汉成功实现了由郊五畤到郊泰畤到京城南郊的转型,由此南郊祀天之制可谓正式走向正轨。 第二期是东汉至西晋(25—316),都城在洛阳,此为汉唐礼制的成型期。蜀汉、孙吴则附于曹魏之后。以郊天为例,东汉通过在新京城重建南郊,将西汉二百余年积累的成果落实下来,魏晋以来,在沿承的基础上开始分辨圜丘与南郊之别,终于在西晋成功合并圜丘于南郊,郊天礼制的主体框架由此落定。 第三期是东晋南朝(317—589),都城在建康(今江苏南京),此为汉唐礼制的成熟期。以郊天为例,东晋在新都城重建南郊,礼制再一次出现反复,经过了分立南北郊,分别圜丘与南郊,至梁武帝年间礼制趋于成熟。 第四期是北朝(386—581),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又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又到长安,此为汉唐礼制的新建期。从时代上讲,此时期与东晋南朝一北一南,差不多同时展开。以郊天为例,北魏以来一直努力在向汉晋礼制传统回归,至孝文帝迁都以后进度加快,基本实现了一郊二祭的大格局,北齐、北周礼制又一次新建,大致沿承北魏之制。 第五期是隋至唐开元(581—732),都城在长安,此为汉唐礼制的极盛期。以郊天为例,隋礼直接上承自南朝梁礼,圜丘、南郊分祭,唐代在此基础上经过武德、贞观、开元三度定制,杂说、歧说删汰尽净,至开元年间一岁四祀之经密谱系最终告成。 合而言之,汉唐郊天之礼的演进脉络如下:西汉创立祀天之坛立于京城南郊,东汉至西晋圜丘与南郊分祀之制大致成型,东晋南朝冬至圜丘、立春祈谷一坛二祭之制基本成熟,北朝则先后于平城、洛阳、邺城、长安多次重建南郊,仪制未定,隋以后则在北朝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南朝议礼成果,终于开元时趋于完备而极盛。汉唐礼制因革可分为创立、成型、成熟、新建、极盛五期,由本谱基本确定下来。不过,总合全部五礼之制,进行更翔实、更细化的论证,则将俟诸他日。 目录 凡例 卷一 叙说 一、礼典的两座高峰之间 二、汉唐礼制史料分层 三、分卷的依据:以郊天为例 四、国本乎?虚文乎? 卷二 西汉:礼制创立期(前206—25) 卷三 东汉至西晋:礼制成型器(25—316) 一、东汉之部 二、魏之部 三、蜀之部 四、吴之部 五、西晋之部 卷四 东晋南朝:礼制成熟期 一、东晋之部 二、刘宋之部 三、南齐之部 四、梁之部 五、陈之部 卷五 北朝:礼制新建期(386—581) 一、北魏之部(附十六国) 二、东西魏之部 三、北齐之部 四、北周之部 卷六 隋至唐开元:礼制极盛期(581—741) 一、隋之部 二、唐初至开元之部 主要参考文献 年号索引 人名索引 专家推荐 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体系可概括为礼治,探究汉唐礼制是陈寅恪以降中古史研究的主题之一。这一课题虽获得学界的普遍关注,但终未能得出礼制因革与国家治乱间之关系的圆满诠释,从而严重制约了整个中古史研究的深入。顾涛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礼制史、中国经学史的研究工作,于文献中进行细致入微的耙梳抉剔、排比综合,将礼制史料归入历史脉络,从中审视每一项礼典的起源、发展、鼎盛过程,进而分析其发生兴革的原因所在,堪称发千年之覆,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献中的新史料并不会自动呈现,顾涛先生通过独特的视角、方法为深度利用文献提供了范例。其研究成果,对当今国家治理的借鉴、对深化和推动中古史研究,亦不无现实意义。 虞万里(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 汉唐时期,礼制复杂多变。周礼与汉制、经典与社会、学术与政治、士族与皇权,各种关系交织其间。关于汉唐礼制的通贯或专题研究目前已有不少,顾涛先生的这部巨著,全面整理汉唐礼制史料,区分史料层次,对各项礼制之因革损益进行编年铺排,抽绎其逻辑理据,考释其演变条理。该书结B于《大唐开元礼》,编年分类,纲举目张,条理焕然,极便查索,为汉唐文化史研究案头常备之书。 杨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汉代之后,礼学的另一个高峰以《大唐开元礼》为标志,故汉唐礼仪是中国礼制史上最为重要的两个阶段。而我所读到的关于礼制的书,以近期出版的顾涛先生所撰《汉唐礼制因革谱》最为重要。 韦力(著名藏书家) 作者简介 顾涛,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礼制史、中国经学史。著有《中国的色礼》(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合著《汉语古音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工具书使用和文献检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在礼制研究领域发表的代表新学术论文有《论百年来反礼教思潮的演生脉络》(香港《能仁学报》第13期,2015年)、《论古典婚礼根植于人之请新》(《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周代诸乐名义考辨》(《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夏之卷)等。 《汉唐礼制因革谱》 上海书店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