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同为削藩,主父偃“推恩令”成功了,为何晁错“削藩策”失败了?

关注马首瞻 / 了解不一样的历史

◎ 马首瞻·让历史多一种解读

◎ 作者:马首瞻

◎ 编辑:稷下书童

自秦始皇废分封推行郡县制以来,曾有三个王朝与历史背道而驰实行分封制,一个是汉朝,一个是西晋,再一个是明朝。

历史证明,那些复古分封制的朝代,出现藩王尾大不掉问题的概率是百分之百。

汉朝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最搞笑的是明朝,藩王朱棣居然赢了。

最早复古分封制的汉朝,最早找到削弱藩王实力的也是汉朝。

虽然汉朝是解决藩王膨胀问题最彻底的王朝,但解决问题的道路十分坎坷,前前后后共经历三朝帝王才得以平息。

为大汉王朝削藩出力最大的两位历史人物是晁错和主父偃,他们分别向汉景帝和汉武帝上书《削藩策》、《推恩令》,两份奏折的年代相隔久远,核心思想也是如出一辙,而然在当时所取得效果截然不同。

主父偃的《推恩令》成功了,晁错的《削藩策》却以失败告终,这是为何。

依靠的皇帝不同

晁错所依仗的皇帝是汉朝第四代帝王汉景帝,主父偃的靠山却是骁勇神武的汉武帝。

同为天下共主,两人手段和影响力差距很大。

从皇帝的谥号能够发现,两位帝王的不同。

汉景帝与父亲汉文帝,都是崇文抑武,倾向于翩翩文治的帝王。

根据古代帝王谥号的原则“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文皇帝和景皇帝,思想相对保守,属于守成之主,所以遇事缺乏果断。

汉武帝则完全不同,他有着千古一帝的美誉,与秦始皇合称“秦皇汉武”。

谥号采用“武”字也非常符合他本人新格,“威强睿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

班固曾评价汉武帝说: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种种迹象表明,汉武帝是个手腕强硬的帝王。

从后来晁错和主父偃的人生结局中也得到印证。

吴王刘濞宣称只要诛杀晁错,七国大军便作罢。

汉景帝果然听信刘濞的话,狠心将一心维护汉朝的晁错诛杀。

汉文帝与景帝之所以软弱,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那就是汉文帝的帝位来路不正。

文帝是在诸吕之乱平息后,由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迎立,此前文帝的身份是代王刘恒。他是刘邦的四儿子,由薄太后所生。

按照长幼尊卑的顺序,代王刘恒继位并不完全符合礼仪。

所以,文皇帝和景皇帝深知自己的来历,对藩王采取相对柔和的态度,缺乏削藩的决心和力度。

到汉武帝时,父祖两辈人早已将刘氏宗族中,那些对代王一脉有不服之心的宗室贵族收拾得差不多,汉武帝有足够的把握加强皇权,推行推恩令,自然是水到渠成。

晁错与主父偃的方式不同

晁错是法家出身,自幼学习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家著作,为人新格刚烈,不善于圆滑处世。

《汉书》是这样描述晁错的新格“峭、直、刻、深”,言外之意说晁错说话刻薄、新格耿直、为人苛刻、手段狠辣。说到底,晁错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

虽然晁错学识渊博,又是个忠直的大臣,但人际关系处理得很失败。

七国之乱爆发后,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景帝问晁错,朝中大事如何安排。

晁错冒出一句“我替您打理”。

站在汉景帝的立场分析,天下哪有皇帝上阵杀敌,大臣躲在后方安稳舒坦的道理。

晁错的新格反映在“削藩”一事上,必然会暴露出很大的缺陷,太过急于求成,恨不得一下把天下的藩王全部收拾掉。

所以,《削藩策》刚开始施行,七个诸侯国想都不想立刻与朝廷对立起来。

主父偃没有晁错学识渊博,但知识面要比晁错更广。

他曾先后学过黄老学说、儒家、纵横家等几大学派,对待削藩的态度上也相对缓和。

采取“继承制”的方式,逐渐地削减诸侯王的实力。

所以,《推恩令》规定:老诸侯王死后,必须拿出一定数量的土地分给同宗族的兄弟子侄。

主父偃确实高明,诸侯王肯定难以接受这项规定,但宗族中兄弟求之不得,肯定会死心塌地拥护朝廷。

无形中,将朝廷的矛盾“踢”给诸侯国,诸侯国又不得不实行。

老诸侯王若是不遵诏令,暂且不说朝廷是什么态度,宗族的手足必然会先将他拿下。

凡成大事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自古拥有经世奇才的人比比皆是,能够做成大事者却很少。

有时候,人的成功不是单一依靠才华就可以,恰当的时机和强有力的平台有可能比人的能力更关键。

晁错与主父偃留给后人的启示:

一是做事前,先观察老板值不值得辅佐;

二是学会内方外圆的处事;三是沉下心思,切莫急于求成。

END

  • 上一篇:兴唐传中,若让雄阔海、伍云召、伍天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