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背水一战”中兵法经髓:奇正轮转
更新时间:2022-06-04
一提到韩信,估计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就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接下来应该就是背水一战的典故了。很多人也只是看到了韩信后来的大获全胜,而没有几个人真正去研究韩信是如何谋划背水一战的。井陉之战,韩信的计谋之严密、正、奇轮转运用之巧妙都堪称绝佳的战例,而很多人只看到了背水一战的悲壮,以及想用这种力量鼓舞自己和团队能够毕其功于一役,一战而胜。真正有价值的是韩信在这之前的请报工作、计谋、正奇的轮转的计谋。 首先,韩信是通过间谍明确获取了李左车的建议是没有被赵王歇和陈余采用的,才真正下决心从井陉冒险进军。 韩信指挥部队开进到距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到了半夜时分,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2000名轻骑,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红SE战旗,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一面又派出1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人静、赵军未察之际,越过井陉口,到绵蔓水(今河北井陉县境内)东岸背靠河水布列阵势,以M或调动赵军,增长其轻敌请绪。部署甫定,天亮的时候,决战的一天悄然来临了。 赵军对潜伏的汉军毫无觉察,看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嘲笑韩信,认为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因而对汉军更加轻视。看来,当时赵军的嘲笑不是没有理由的。因为兵法上明确说,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韩信反其道而用之,岂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后,韩信亲自率领汉军,打着大将的旗帜,携带大将的仪仗鼓号,向井陉口东边的赵军进B过去。赵军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离营迎战。两军戈矛相交,厮杀了一阵子后,韩信就佯装战败,让部下胡乱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王歇和陈余误以为汉军真的打了败仗,岂肯轻易放过机会,于是就挥军追击,倾全力猛攻背水阵,企图一举全歼汉军。 正所谓“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汉军士兵看到前有强敌,后有水阻,无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战,个个拚命,赵军的凶猛攻势就这样被抑制住了。这时,埋伏在赵军营垒翼侧的汉军二千轻骑则乘着赵军大营空虚无备,突然出击,袭占赵营。他们迅速拔下赵军旗帜,擦上汉军战旗,一时间红旗林立,迎风招展。 赵军久攻背水阵不下,陈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这时赵军才猛然发现自己大营上擦满了汉军红SE战旗,老巢已经易手。这样一来,赵军上下顿时惊恐大乱,纷纷逃散。占据赵军大营的汉军轻骑见赵军溃乱,当即乘机出击,从侧后切断了赵军的归路;而韩信则指挥汉军主力全线发起反击。赵军仓皇向泜水(今河北获鹿南2.5公里,现已被湮塞)方向败退,被汉军追上,结果全部就歼,陈余被杀,赵王歇和李左车束手就擒。 其实,整个过程中韩信多次分兵,也就是孙子兵法上说的的奇正之兵,正指的是正面当敌的部队,奇兵是策应正面之兵的,而且他们可以快速的转换。第一支奇兵就是那只提前潜伏下来的伏兵,第二支奇兵是拿作为先锋的1万人,目的是引有赵兵出营接战,并用看似不合兵法的背水一战式的战法麻痹对手,从而让他们放松警惕。交战的前锋部队诈败,更是让赵军放松了警惕,当他们被吸引到河边的时候,正军正面给予赵军真正的还击,而佯装败退的部队这时候又成了奇兵,目的是切断赵军回撤的线路,将他们分隔开。当赵军久攻不下,准备撤军的时候,那提前埋伏好的2000奇兵已经占了赵军的大本营,佯装败退的奇兵又中路杀出对赵军进行分割,这中间韩信娴熟的使用奇正的转换,兵不厌诈,最后实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战前,韩信就下达命令,一定要抓到活的李左车,悬赏千金。当抓到李左车以后,韩信亲自给他松绑,并以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李左车。在韩信的一再劝说之下,李左车又给韩信献出了平定燕国的计策。李左车也给我们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千古名句。在李左车的谋划之下,韩信轻松地搞定了燕国,让燕国投降。 虽然说井陉之战是楚汉之争的转折新战役,但是,后世的很多研究者认为井陉一战获胜之后,好像天下就易如反掌了,实际上还不是,这个时间段内项羽其实是多次和韩信的部队在这一带拉锯,互有胜负,这客观上分散了项羽的注意力,南北两方面疲于奔命,对项羽的消耗还是很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