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武艺、兵器不同 日本战国武士和明朝军人教育有啥不一样
更新时间:2022-06-04
武士是日本世袭的职业,就算武士们丢了封地和身份,也是拥有带刀权利的浪人,武士们的教育非常严格。明代有世袭的军户,有世袭的应袭舍人军官子弟充当储备军官,诞生了戚继光、李如松、刘铤等将N代,自然就有完备的军官教育。那么大明将门子弟的教育和日本武士的教育都有哪些不同哪? 首先自然是武器和武艺上的不同,日本武士练习的兵器从长抢、大刀、弓箭都和明朝将门子弟不同,这是两国的军事技术决定的,是先天不可改变的。其次就是学习的经典不同,大明的将门子弟要《武经七书》《百将传》等军事书籍,还要学习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大诰武臣》,学习正统的儒家经典。 在明朝军户中还诞生了不少学霸,明朝军户家庭中进士的比例反而是大明第一,著名宰相李东阳、张居正等人都是军户家庭出身,明末的孙传庭祖上也是军户,他们才是大明军户和将门家庭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就连李成梁最早考的也不是武举,而是文秀才,他四十岁中了秀才后才正式混军界。 对于明朝的将门来说,能有一个儒林宗师教育自家孩子那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请,郑芝龙就请了钱谦益给郑成功当老师。明朝正规的将门教育还要求子弟会写策论,策论是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讨论军政问题、并提出讲解,它可以降低将门子弟的体能和武艺分数。 而日本战国武士的老师要么是武士,要么是东洋的歪嘴和尚。寺庙是日本战国武士除了家庭外,最主要的学习场所。日本战国名人基本上都有著名和尚当老师,武田信玄的老师就是临济宗禅师岐秀元伯(甲斐的长禅寺住持),他的死对头上杉谦信拜了曹洞宗禅师天室光育(长尾家菩提寺林泉寺住持)为师,伊达政宗的师傅是虎哉宗乙,德川家康和今川义元还有一个共同的和尚师傅——太原崇孚……日本的和尚们最大的本事就是给武士们洗脑,给武士们宣扬忠于家族的《孝经》,教育他们领悟顿悟、看偷生死(死了也有“为师给你收尸”)。这些都是给下层炮灰武士准备的,高级武士则被和尚们教育易经、交际礼仪等内容,为他们日后的合纵连横做准备。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教育有孝、有义、有勇、有谋,唯独没有忠和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杀戮机器和战争狂人。 在日常生活规范上,明朝的将门子弟也和武士大有不同。大明的世袭将门子弟没那么多规矩,在思想上也少有束缚,不少将门子弟的文化修养也超一流,是风流潇洒的将门名士,他们的作品至今脍炙人口。郭英家族文风就很盛,他的后人郭登号称是明代武将诗人第一,郭镇写过《奉贤集》,郭珍写过《芸兰集》,郭良也有《宾竹稿》和《宾竹诗余》。 嘉靖朝的郭勋也是郭英的六世孙,他搜集整理出版了白居易诗稿、三国演义、水浒传,还写了《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参与编写了明实录。郭勋贪污弄权,在明朝评价不高,但编辑的本事超强,不光不出毒教材,出版的书籍故事还流行了数百年,比某出版社高出多。 李如松也很有文艺范,不光能写诗,在朝鲜战场上还和柳成龙等人诗文相和,还擅长书画,放在现在也是文艺、体育都强的男神。马芳的儿子马林打仗水平很烂,但他文艺水平高,也得到了文人的追捧。因为将门子弟们没有其他的压力(被御史盯着),也没有进步的动力(继承了老爹的位置后,又不能转文官),他们功成名就后,往往比较潇洒。 和明代的将门子弟比起来,日本战国武士们就拘谨多了。武士们一出生就要守规矩,因为武士们“不论贵贱,但凡武家之人,必须永远手不离刀,时时要注意遵守(武士)的礼仪”,武士之间的繁文缛节非常多,多得武士们宁可烧钱学习也不愿以触犯莫名奇妙的规矩让人挑刺,武士之间还出现了“小笠原流礼法”等专门的武士礼仪流派。 明朝的将门子弟教育有松弛、没落的时候,日本武士教育也好不到哪里,这些都是时代前行时的代价。从根源上说,它们都是中日两国文化的产物,还是明朝将门的教育更符合中国人的胃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