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秦灭楚国时,如果王翦面对的不是项燕而是项羽,最终结果会如何?

在秦攻灭楚国之战时,如果王翦面对的楚将不是项燕,而是成年时期的项羽,最终结果会如何?项羽能否改变楚国的命运?事实上换成是谁,对当时战局也没有太大的影响,即便将项燕换成项羽,秦灭楚国的结果也不会改变。

虽然项羽的军事成就很高,也有“西楚霸王”独一无二的称号,但即便是成年项羽顶替了他祖父项燕的位置,短时间内也无法挽回楚国的不断衰弱的国势,以至于改变不了楚国最终灭亡的结局。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秦军可以说是当时天下最强悍的军队,秦国也是凭借这支铁军才横扫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一统天下;其次秦国的国力要强于楚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便逐渐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最后秦将王翦也很优秀,是秦国名将,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的军事才能不敢说完全超过项羽,起码也不会输给项羽。

并且决定战争的胜负,远非一人之力可以扭转,主要比拼的还是双方的军事力量,以及背后的国力较量。虽然项羽的军事成就要比其祖父项燕要高不少,但项羽的军事才能却不一定能超过他的祖父,毕竟项燕对战的才是真正的主力秦军,而项羽对战的大多都是囚徒军和农民组成的起义军。

如果要论个勇武方面,可能项羽要比他的祖父项燕要厉害一些,毕竟“西楚霸王”的称号可不是叫着玩的,纵观中国历史,也唯独项羽一人而。但仅凭项羽一人也难以改变大势,就算是将项燕换成了成年项羽,楚国最后的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项羽很可能也会和其祖父项燕一样,在兵败后自杀,随后楚国灭亡。

只要了解两国在战国时期之间的差距,便能明白,楚国为什么会灭亡,秦国为何又能统一天下。

战国中后期的秦国和楚国

秦国自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开始,秦国的国力便与日俱增,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集权国家。反观楚国,在楚威王时,楚国还是战国中前期雄踞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国,但在楚威王去世后,楚国的国势便开始逐渐衰败,楚考烈王死后,楚国的国力更是一蹶不振。

秦国

秦国和楚国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与另外的五大强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齐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但除秦国外的山东六国,在后期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不仅没有保住祖先的霸业,反而不断衰落,最终被强大起来的秦国先后吞并,六国原先的土地也成为秦下面的若干郡县。

然而秦国在战国初期,可以说是七大强国中最弱小的一国,原因是魏文侯首先实行变法,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也是当时的中原霸主。发展起来的魏国便率领三晋联军向诸侯发难,于是相邻的秦国成为魏国宣示武力的目标,最终魏国发动战争侵吞了秦国的河西之地,秦国无奈之下只好退守至洛水以西。

秦孝公继位之后,面对衰弱的秦国痛心疾首,于是便颁布了历史上著名的《求贤令》,命臣子进献富国强兵之策。于是商鞅入秦,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在秦国国内展开了全面彻底的变法改革,自此,秦国改变了衰落局面,迎来了新生。

商鞅变法实行之后,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秦国的经济和军事都得到了发展,国家变得富强,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不断加强,逐渐成为七大强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之后又经过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几代君主的发展积累,秦国不仅收复了河西之地,还开拓了很多土地,成为七国中版图最大的国家,为秦统一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到了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中任意一国的国力都无法与秦国相比,尤其是秦赵两国发生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也元气大伤,再也无法独自和秦国进行全方面的抗衡。反观楚国,楚国在战国时期,不仅没有使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后期楚怀王进行的一系列革新变法,也在楚国贵族的反对下以失败告终,开始逐渐衰败。

楚国

楚国在战国初期,本是以大国、强国的地位步入“战国”(当时强大的诸侯国有战国之称)的行列,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在楚昭王和楚惠王时期,楚国都是一方强霸(田氏齐国先祖陈完所在的陈国就是被楚惠王所灭),但后代国君却不给力, 在楚宣王、楚威王之后,楚国便逐渐开始衰败。

楚宣王和楚威王统治的四十余年时间中,带领楚国成为雄踞大江南北的泱泱大国,楚威王去世之后,楚国便走向下坡路。在楚怀王时期,以楚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组成的合纵联军,不仅没有击败秦国,反而秦军大胜韩赵联军,瓦解了五国合纵,此时的秦国已初露一统端倪(秦惠文王时期)。

之后楚怀王任用屈原进行变法,但最终在贵族们的反对下以失败告终,原因是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但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触动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并且还是严重削弱了旧贵族的权力和利益。以此可见,楚国不如秦国,楚怀王也没有秦孝公那般明智。

楚怀王最后还被秦昭襄王有骗入秦,最终客死在秦都咸阳。楚怀王死后,楚国国势开始迅速衰弱。之后秦国多次攻打楚国,不仅攻占了楚国的西陵、黔中等地,连楚国都城郢都被攻破,从此变成秦国的郡县(南郡、江陵县),楚顷襄王只能被迫迁都。屈原得知后,在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汨罗江),以身殉楚,有说法称,现今的端午节便是为了纪念屈原。

之后楚顷襄王为了和秦国讲和,只好派太子入秦当人质,楚顷襄王去世后,太子回国继承王位,即楚考烈王。在楚考烈王在位时期,楚国组织最后一次合纵,攻伐秦国,但最终不仅被秦军打败,还害得最后一任周天子周赧王被B到高台上躲债(债台高筑),楚考烈王也吓得迁都到更东面的寿春。

对于不断衰弱的楚国,如何能打败已经发展起来的秦国。国君都被吓到迁都,真是难以想象,楚国在战国后期衰败到什么模样。在楚考烈王去世后,楚国的国力更加一蹶不振,最终被王翦率兵灭亡。

军事实力

在战国后期,楚国的国力已经远不如发展起来的秦国,虽然楚国是除秦国之外,疆域最大的诸侯国,号称带甲百万,但楚国的军事实力并不及秦国。楚国在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以昭、屈、景三大族为主干的执政集团,楚国的军队多为贵族的私兵,虽然贵族的私兵要听从楚王之命,但远不如秦国的集权统治,军政归于秦王所有。

另外打仗最后比拼的是国力,在这一点上楚国的国力已经输给秦国,就拿粮草来说,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秦国已经拥有了关中平原和巴蜀之地两大粮仓,不仅解决了秦军的粮草供应问题,充足的粮草也可以支持秦国进行持久战,反观楚国只能水陆并济地送来微薄的粮草,还需要贵族们的物资支持。

除此之外,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实行“耕战策略”,秦人生活当中只有两件事,种地和打仗,农忙时种地,使国家越来越富强,农闲时练兵,加上军功爵制的刺机,秦军的战斗力只会不断加强,并且秦军的武器更为经良,这是因为秦国的军兵工厂实行“物勒工名”的制度。

反观楚军,除了常备军之外,大多都是贵族的私兵,尤其是屈、景、昭三家掌握的私兵最多。楚国的国政不仅是昭、屈、景三大族分治,就连军队也属于分治,想要出动大规模的军队,必须得到楚国一众贵族的支持才行,但贵族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谁也不想蒙受损失,只想在战争中分一杯羹,在这种贵族分治之下,楚国灭亡只是早晚的问题。

两国主帅

虽然主帅也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关键原因,但楚国在国力和军事上都不如秦国,基于这两点因素,楚国很难彻底击败秦国,改变灭亡的命运。只要两国的主将没有太大的差距,楚国几乎是不可能击败秦国的。

秦灭楚国之战时,秦国先是派遣李信率军二十余万攻打楚国,被楚将项燕率军击败,可见项燕不愧是楚国名将。不过李信失败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作战能力,而是李信年轻气盛,有些冒进,犯了轻敌的错误,加上昌平君反叛秦国,使李信腹背受敌,李信被迫转向西北进攻后方的郢陈,还有楚国的兵力要多秦军,项燕率领的军队足有四十余万。

秦国第一次攻楚失败后,秦始皇便改派王翦率军六十万再次攻打楚国,而王翦当时已经威名赫赫,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攻打楚国之前,王翦王贲父子已经几乎攻灭了赵国、燕国和魏国。以此可见,秦将王翦并不输于楚将项燕,甚至还要超过项燕,最终项燕兵败后自杀,随后楚国灭亡。

那么王翦灭楚时,如果楚军的主将不是项燕,而是成年的项羽,结果会是如何?

看过上文的铺垫,最终的结果也是不言而喻,就算是将项燕换成项羽,也改变不了楚国灭亡的结局。

暂且不说,秦灭楚国之前,秦国已灭韩、赵、燕、魏四国,秦最终统一天下已经成为了必然。就项羽而言,虽然项羽的军事成就应在其祖父项燕之上,但项羽的军事才能也不见得要高于其祖父项燕,要说个人勇武方面,自然是项羽比较厉害,毕竟项羽是一位以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但项羽的军事才能却比不上王翦,毕竟无论是“兵家四圣”哪种说法,其中也没有项羽,而王翦却是战功赫赫的名将,不仅被称为“帝师王翦”,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因此后世尊王翦为兵家四圣之一。

项羽只是兵家四派中“兵形势”的代表人物,而王翦对于兵家四派可以说样样经通。兵权谋是指战略,兼形势,包音阳,用技巧者,王翦攻灭赵国之时,并不是一味蛮攻,而是用计策使赵国换掉了名将李牧,最后大破赵军,几乎灭掉了赵国;兵形势是战术战阵的应用,王翦对于战术战阵也相当熟悉,毕竟经历的实战很多,还有好几次灭国之战。

兵音阳是善于利用战场上的天时、地利等因素,王翦之子王贲在攻灭魏国时,就是引黄河水淹灌魏都大梁城,才在短时间内灭亡了魏国;兵技巧是指军事力量的建设方面,如士兵训练、日常管理、武器装备、机关使用等等,王翦的主业就是将军,对这一切自然是再熟悉不过。

只有将兵家四派思想运用的圆转如意,炉火纯青,才能称得上是兵家大师,而项羽只是经通于四派中“兵形势”,这点上项羽就不如王翦。《千字文》中都记载“起翦颇牧,用军最经。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意思是战国四大名将代表了当时实战的最高水准。

说明王翦对实战的运用很强,所以在大规模作战时,项羽很难打过王翦。如果说个人勇武、单打独斗,可以肯定,王翦是打不过项羽的。但将不在勇而在谋,项羽虽然勇气过人,但谋略不足,对于军事实战的运用,王翦要更胜一筹,所以,即便将项燕换成项羽,也无法改变楚国的命运。

项羽在历史上的评价大多都是武力超群,个人作战能力极其勇猛,以一敌百也是常事。但战场毕竟不是一个人的战场,尤其是大规模作战时,个人武力在整个战场能起到的作用相对有限,并且战局多变,只有善于运用战略战术,合理把握战场时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种假设,假如项羽在楚地起兵反秦时,秦始皇还未去世,秦始皇手下的一众大臣,李斯、冯去疾、冯劫、杨端和、王翦、李信、蒙武、蒙恬、蒙毅等大臣都在,军队数量也和之前没有变化,项羽也拥有原楚国的兵力,项羽能否推翻秦朝呢?大家不妨试想一下结果。

结语:

秦国作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根本不惧当时任何一国,即便是多国合纵攻秦,只要不是齐心协力,秦国也依然不惧,毕竟各国合纵攻秦的次数也并不是只有一次,既然多次集结数国都无法攻灭秦国,楚国一国又如何能战胜秦国呢!又岂是换一位将军就能改变最终灭亡的结局呢!

在王翦攻楚之时,即便将楚国主将项燕换成了西楚霸王项羽,秦灭楚国的结果也不会有所改变,无非是荒野之上又增添几多白骨罢了!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经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 上一篇:清朝人口为何出现爆发式增长?从40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