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为什么有两个齐桓公?原因是这样的
更新时间:2022-06-05
谥号,是我国古代在帝王公侯去世后,根据其生平为其制定的一种尊号。谥号始于西周,是周礼中的一部分。古代常见谥号有“文”“武”“襄”“烈”“孝”“穆”等等,如西周有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汉有汉武帝、汉宣帝等。 按照古代的礼法,每一个君主的谥号都应该和本国其他君主不同,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却出现了两个齐桓公,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看看这背后的原因吧。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周王室权力衰微,而各诸侯国则纷战不休。其中齐国是东方大国,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都缺少不了齐国。而在齐国的历史上,发生过一件影响极大的历史事件,这就是“田氏代齐”。 齐国本来是太公望(姜子牙)的封地,最初国君为姜姓吕氏。在吕氏齐国阶段,最强大的时候是在齐桓公姜小白时期,姜小白以管仲为相,又任用了许多贤臣,其中最著名的是隰朋等五人,史称“桓管五杰”。齐桓公根据管仲建议,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九合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任霸主。 而到了吕氏齐国的后期,权力落入田氏手中。妫姓田氏,先祖田完(陈完)本是陈国末代君主陈厉公之子,后为了避难出奔齐国,在齐国为官。田完后人就此在齐国扎根,并且势力日渐庞大,到了田僖子的时候,他以大斗借出,小斗收进的方法笼络齐国民心,晏婴就曾预言田氏将成为齐国未来的主人。 后来果不其然,田氏日渐大权独揽,废立国君,在齐康公时齐康公被田和放逐到海岛之上,田和自立为齐太公。后来田和被周天子(周安王)立为齐侯,田氏正式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 田和之子田午继位之后,并伐诸侯,收复失地,开辟国土。后来田午死后定谥号为“孝武桓”,而一般简称为齐桓公,就如同汉朝的“孝文帝”“孝武帝”被简称为汉文帝、汉武帝一样。在以前的教材中有《扁鹊见蔡桓公》一篇,这里的“蔡桓公”其实就是田齐时代的齐桓公。就这样,齐国历史上出现了两个齐桓公。 根据《谥法解》,“辟屠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而齐国历史上的两个齐桓公在位时期,都拓展了疆土,让齐国力量更加强大,由此看来这个“桓”确实很适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