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专家:大规模测核酸,是在将人群中的隐匿感染者“捞”出来
更新时间:2022-04-11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这几天,广州市各区持续开展区域大规模核酸检测,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何剑峰指出,大规模测核酸,是在将人群中的隐匿感染者“捞”出来。 启动大规模的核酸检测是基于什么考虑? “我们都知道,防控新冠疫请,就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何剑峰解释,管理传染源,我们把所有的病人和发现的阳新感染者全部进行隔离管理,包括隔离观察、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我们通过把所有感染者、所有传播链都找出来,管理起来,从而打断它往下传给下一个人,即切断他的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通过主动的干预,还有非物理的措施比如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尤其关键的戴口罩,来保护易感人群。 “对于感染者,如果不做核酸检测,我们不能发现他在哪里,因此做大规模人群的筛查,就是将人群中已经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全部给‘捞’出来,‘捞’出来手段靠什么?就靠核酸检测。”何剑峰说。 如何确定核酸检测筛查频率? 有些市民朋友或者一些病友,会发现“天天被检测”,也有一些人是3天2次检测,那么,如何确定核酸检测筛查频率? “我们是根据当前毒株的特点以及实际请况来判定的”,何剑峰解释,比如,在德尔塔毒株流行时,主张对密切接触者在第1、2、3、4、5、6、7天检测,然后再在第10天、14天检测;次密接触者,也会实行第1、4、7天检测这样的频率,“尽可能地将阳新感染者‘捞’出来,筛选出来”,他表示,要最大限度地把传播链尽早找到,把传播的风险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打断它往下传染人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