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养殖同发力 跑出发展“加速度”
更新时间:2022-06-29
本文转自:天水日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何慧娟 裴婷婷 宽敞平坦的通村道路,别致干净的农家院落,蓬勃发展的特SE产业……盛夏时节,走进秦州区汪川镇汪川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和谐奋进的美丽画卷。近年来,汪川村以农业产业为支撑,推动粮食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按下“快进键”。 6月27日,记者在汪川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榜儿的带领下,来到离汪川村不远的一处山梁上,放眼望去只见一块块梯田连成片、一株株玉米苗茁壮生长,几名工人正在玉米地里除草、匀苗。谁能想到,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撂荒地。 “前些年,村里壮劳力都外出务工,耕地被撂荒了,产业路也坏了,即使留在村里的人想种庄稼,也因路不通种不了。”秦州区汪阳鸿利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汪继选说,去年他们合作社流转这片撂荒地后,第一件事就是修好产业路。 近两年,汪继选的合作社共流转土地3000多亩,种植着小麦、玉米、花椒等农作物,不仅有效利用了这些耕地,还带动几十名村民实现就近务工。 “自打合作社成立后,我就一直在这里干活,农民把土地当宝贝,看着地荒了心里也着急。现在好了,合作社流转后又种上了庄稼,不仅给我们有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在这里干活挣钱。”56岁的汪川镇柏母村村民杨枝梅一边在地里拔草一边说,她的儿子在外打工,孙子也在城里上学,只剩他们老两口在家,如今合作社发的工资不仅够日常开支且还有结余。 黄榜儿说,在汪阳鸿利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努力下,汪川村、棉虎村、杏树村、柏母村的撂荒地现已复耕复种,有30多人常年在合作社务工,实现了农业增效的同时,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与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规模化种植业相比,养殖业是汪川村的传统产业,也是这个村的另一个增收渠道。 采访当天,记者来到秦州区喜东养猪农民专业合作社时,合作社负责人王东平和妻子正在猪舍内忙碌。记者看到,他们采用的养殖设备,可实现自动饮水、自由采食,养殖场大大小小养了几百头猪,在科技的支持下,养殖场的工作两个人就能完全胜任。 王东平说,2012年开办养殖场,示范带动周边一大批农户从事养殖业,如今汪川村养殖规模较大的就有七八家。“生猪出栏后主要销往四川、河南等地,行请好的时候,最多养殖700头,近两年养殖行业不景气,我们缩减了规模,目前存栏量300多头。10月份南方人就开始腌腊肉了,到时候价格应该能上涨一些。”入行10年来,经历了几次猪肉价格的跌宕起伏,但王东平对养殖业的未来依然满怀信心。 “前几年,村里的养殖合作社有效带动村民实现TUO贫目标。近两年,合作社的效益越来越明显。今后,我们将继续立足本村实际,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劳务输出产业,走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之路,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助推乡村振兴。”黄榜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