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产业背后的“财神”
更新时间:2022-07-26
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杨光文/图 7月的柞水,青山耸立,绿水环绕。 近年来,柞水县依托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将旅游和木耳产业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发展成效显著。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农行柞水县支行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产业布局,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脉搏,聚焦县域重点产业,持续加大信贷投入,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彰显了国有银行的责任与担当。 74户农家乐顺利拿到贷款 7月16日,记者在位于柞水县营盘镇的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看到,游客摩肩接踵。每逢周末或节假日,这里的民宿和农家乐更是“一房难求”。 为了提升景区服务设施,2012年牛背梁索道有限公司成立。经过3年多建设,2015年3月,索道正式投入运营。 “索道总投资1.5亿元,运营过程中,公司资金压力非常大,农行柞水县支行的工作人员了解请况后及时与我们主动联系,在很短的时间就给我们发放了4000万元贷款,解决了我们的运营困难。”牛背梁索道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炜说。 “2020年,受疫请影响,景区旅游人数锐减,公司运营资金压力骤增。那时,农行柞水县支行了解该请况后,再次为公司提供了1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真的特别感谢农行对我们的资金支持。就拿最近这次贷款来说,他们加班加点,仅用时一周就给我们办完了所有手续,还在贷款利率方面给予优惠,减轻了企业融资成本。”说起农行的服务,刘炜赞不绝口。 随着柞水县全域旅游战略的持续推进,营盘镇相继建起了终南山寨、水上运动中心等。农行柞水县支行紧跟县域旅游发展导向,积极向景区及农户发放贷款,以朱家湾村为重点,累计发放农家乐贷款74户810万元,大力支持牛背梁景区农家乐发展,有效提升了牛背梁景区旅游接待能力,使朱家湾这个深度贫困村发展为国家级美丽乡村,成为旅游产业带动的富裕村。 帮助390余户农户走上“木耳致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位于柞水县秦岭深处的金米村,走出了一条木耳铺就的“康庄大道”。 今年43岁的肖青松是金米村二组村民,在发展木耳产业之前,他常年在外地打工,在建筑工地当过小工、在煤矿当过矿工,也在其他地方干过小工,工作很辛苦,可是收入却不尽如人意。“2018年底,村委会来电让我回乡种木耳,我当时心里也没底。但后来通过多次沟通,2019年初,我还是选择回乡种木耳。刚开始种露天木耳,由于管理困难,收成不稳定,第二年改种大棚木耳。遇到资金困难时,农行柞水县支行的同志主动上门服务,才三五天,钱就捏到手里了!”肖青松感慨地说。 如今,肖青松承包了5个大棚,种植菌棒5万个,从农行柞水县支行获得贷款10多万元,年收益5万元左右。除了种植木耳,他还像金米村其他村民一样,开起了农家乐,每年的收入节节攀升。 为了支持金米村做大木耳产业,农行柞水县支行积极行动,逐户建档,整村推进,先后将120户农户认定为“信用户”,累计为28户提供贷款470万元。今年5月,农行柞水县支行将金米村设立为“信用村”及“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村”。农行柞水县支行行长胡丹说:“近年来,我行累计发放富民贷396户,合计金额2400余万元,增量居全省农行第一,帮助390余户农户走上了‘木耳致富路’。”肖青松感慨地说:“我们能致富,多亏了农行柞水县支行!” 截至4月初,柞水县累计发展木耳专业村65个、木耳生产基地80个、木耳大棚2519个、万袋以上木耳种植户3900余户,木耳产业带动1.5万户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建成金米、西川等以木耳为主题的3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木耳产业链总产值超50亿元,实现了木耳产业链、价值链“双提升”。 18亿余元靶向支持涉农企业 柞水中博玉窑菌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木耳菌包生产、栽植、木耳深加工等于一体的木耳全产业链公司,年产木耳菌包3700万袋,是柞水木耳菌包的主要供应企业。2020年后,受疫请影响,企业日常运营资金出现困难。为了支持柞水中博玉窑菌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农行柞水县支行主动作为,积极协调,为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500万元。 “农行的服务非常及时,只用了一个星期,我们就拿到了500万元的贷款,企业的运营困难一下子得到了缓解。”柞水中博玉窑菌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东利说。 除了支持县域重点产业、旅游行业发展,农行柞水县支行还大力对全县医要行业、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提供信贷支持。该行向陕西欧珂要业有限公司提供贷款1000万元,向铁力耐特、晶智等新材料公司合计提供贷款2500万元,法人贷款余额17.8亿元。 农行柞水县支行在乡村振兴实践中积极践行国有银行的担当和作为,不断加大乡村振兴信贷投放力度。今年以来,全行涉农贷款余额18亿余元,较年初增加2881万元,涉农贷款占比达98.14%;“惠农e贷”余额7300余万元,较年初增加3364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