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生活 | 知识 | 儿童 | 老年 | 男性 | 女性 | 运动 | 保健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疾病 |

小索面拉动乡村大经济 浙江“五化”作坊成共富新引擎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晒面。汪轶文摄

中新网杭州11月25日电(奚金燕 汪轶文)穿过崇山峻岭,越过茂林修竹,汽车停在了四面环山的古村落——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新合乡引坑村。走进村里的非遗工坊集聚园,一排排索面如“瀑布溪流”,村民们身着统一工作服,笑容如花。如今,这小小的“索面”工坊已经成为当地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小作坊关联大民生,承载着最多的人间烟火气,却也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曾经,“低、小、散”的食品小作坊往往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村民村民将盘在索面筋上的面拉长,随后晾到通风处。汪轶文 摄

然而在浙江,当地通过“标准化、文旅化、园区化、阳光化、数字化”(即“五化”)建设,让众多“经特美”的小作坊成为共同富裕的新引擎。

制作索面是引坑村一项传统手艺,和面、切面、抹面、索面、上面、出面、收面,工艺流程复杂。村民陈红霞说:“我们做索面的方法都是代代相传的,但太累了,半夜就要起来发面,生产环境不好把控,价格也一直卖不高。”

“细如青丝白如雪”的新合手工索面,也就是俗称的“长寿面”,有着千年历史。但由于索面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产值不高,同时新合乡区位偏远、交通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限制,长期阻碍了新合乡经济发展,也限制了当地民众的就业增收。尤其是新合索面,产值较低,价格上存在销售劣势。

晒面。汪轶文 摄

索面如何走出大山,走出困境?这成为新合乡农户的心头之问。

“今年,杭州小作坊‘五化’建设工作以桐庐为试点,依托‘园区+农户’模式,首创‘1+N’索面园区建设,即索面园区牵头带动周边索面作坊健康发展,实现小作坊五化‘变形’促进农民增收、乡村共富。”杭州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处处长李建雄说。

记者了解到,非遗工坊集聚园是今年新合乡党委政府投资400余万元在原有乡大礼堂基础上改建而成的,目前已有十余家索面作坊入驻,实施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原料、统一包装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

此外,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还实施《新合索面加工工艺规程》《新合索面技术要求》两项团体标准,并力促新合乡与桐庐本土龙头企业桐君堂等合作,发展索面深加工产业,改良索面制作工艺,成功推出红曲索面等创新产品;完成新合索面商标注册及LOGO设计,让“新合索面”真正成为实现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新合索面”园区。桐庐县市场监管局 供图

“农户以前在房间院子里做面晒面,不卫生也不干净,现在按统一标准建造加工厂,有更衣室、制作间、仓库、成品间,生活生产互不影响。实现‘五统一’管理后,还纳入监管数字化‘阳光体系’,借助摄像头、温湿度计等硬件设施实现数据上网,可实时掌握索面加工全过程信息。”桐庐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流通监管科科长戴萍介绍说。

生产环境好了,产量产值自然也高了,加工厂的工作人员钟海英说:索面需要风干,天气热了会发霉,所以之前只能靠天吃饭,生产时间只有3个半月。现在加工厂配备了空调、除湿机、电风扇,温度湿度调控好了,生产时间变长了,产量也高了,以前一天一个人只能做二三十斤,现在一天能做五十斤。”

新环境新模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传承和发扬传统工艺。钟海英就是其中的一员,她顺利接过了婆婆的接力棒,让养育了几代人的索面获得了“新生”。(完)

  • 上一篇:如何去除蔬菜上的甲醛?教你两招,建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