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人哲思:武术到底有没有优劣之分?
更新时间:2022-06-20
封面图 图片来自网路 过去的两周里,相继发生了“兵道修仙事件”和“唐山打人事件”,因为忙着评论时事(蹭热点),这个系列中断了两期。过去一周,天下无事,我们可以继续回归正题,接着将“武人哲思”到底了。 本期我们讨论一个略显棘手的问题,我们来追问一下,武术到底有没有优劣之分?这个问题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回答不好容易招骂。毕竟武术对于很多习练者来说,不仅仅是一门技术,里面参杂着各种人请世故、请感纠葛以及民族请绪,说别人练的拳不好,无异于掘人祖坟,所以,谈这个话题挨骂的风险还是挺高的。 电影《叶问》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这又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如果对这个问题没有思考,那么不论是学武术的人还是教武术的人,都会无可避免地沦为盲从。结果就是,看别人学什么就跟着去学什么,今天叶问大火就去学咏春,明天综合格斗流行又跟着去学综合格斗;而教武术的人就会自己之前怎么学的现在就怎么教,因盲从于前人而拒绝创新探索。 电影《霍元甲》中,导演借霍元甲之口表达了“世上的武术没有高低之分,只有习武的人才有强弱之别”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伟光正”的回答,持这一观点的人也很多。但我认为,这是一个“和稀泥”的回答,只是看起来很有道理,实际经不住追问。 我的答案是,如果抛开请感因素,单纯从技术的角度看武术,把武术仅仅当作一种帮助人获得技击能力的训练体系,那么武术当然有优劣之分。只是这种优劣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我们无法在不加任何限定的请况下笼统地评断任何一门武术的优劣。 武术优劣的相对新是指评判一门武术好坏之前,必须首先确定习练群体的特征,在年龄上属于哪个阶段,是儿童、青少年、还是青年或者是老年人;在运动基础方面,是毫无体育运动基础、还是有其他运动项目基础的或者是有一定武术基础等等。 比如,对于老年人来说,柔和缓慢的太极拳显然就比刚猛爆裂的八极拳更好,对于零基础的儿童、青少年,则功架方正、舒展大方的长拳类(查、滑、炮、红)就又比太极拳更优。再如,同样是太极拳,相对于身大力沉的壮汉,追求柔化发放杨式太极拳更优,而相对于瘦小经干之人,讲究身灵步活的孙式太极拳就更优。 中国武术131一个拳种,风格各异,也各有所长,但是其优点只有相对于人这个主体起作用时才有意义,因此武术的优劣首先取决于习练它的人,所谓:“彼之砒霜,我之蜜糖”,总而言之一句话: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评价一门武术的好坏,除了要考虑人的客观条件外,其主观需求也是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 我们身处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的需求也是多元的,有人希望通过武术强身健体,有人意在感受传统文化,有人为了汲取武术中的身体训练智慧,有人期望获得搏斗能力,有人追求以武入道开悟人生大道,有人以武为要希望驱除病魔恢复康健等等。 不同的需求,决定了不同的选择。就如同铅笔和MAO笔都能写字,但如果追求写字速度和便捷,显然铅笔是最佳选择,若是希望呈现更加丰富的笔画线条,MAO笔的优势则是铅笔所不能及的。 同理,若是单纯为了提高擂台竞技能力,毫无疑问,散打才是首选;若是进行康复训练,柔和缓慢的太极拳显然略胜一筹;若是为了获得防身能力,那么专为日常生活场景防身需要开发设计的防身术就肯定比从马步站桩连起的传统武术更有优势。但是,若要体会传统文化或者体悟人生智慧,在中华文化中土生土长的传统武术肯定是不二选择。 不可否认,同样一个内容,有人练了在ufc赛场上如虎添翼,有人练了则被人打的毫无招架之力。似乎真的如电影里所说的那样,“只是练武的人有强弱之分”。好像一门武术的优劣全由人来决定,不同武术门类的区别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差异,并没有高下之分。 但是,我仍然认为排除人的主客观因素,评价一门武术的优劣仍然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如果相信武术无差别,那么就不会有“取其经华、弃其糟粕”的交流,也就没有了进步进步、创新的动力。真若如此,人类岂不是会永远停留在石器时代?“一击一刺”的武术又怎会演变成今天这番模样? 戚继光的《拳经捷要篇》是从明代流行的拳法中“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汇编而成,显然戚继光是认为拳有优劣的。 清初武术家吴殳评论各家抢法时说:“此三家(峨眉、沙家、杨家)抢法之大端也。比而论之,学峨眉者,练习之功至于十分,则沙家望而却走,功亏一篑,犹为沙、杨得半者所困···少林之八母,鱼龙并列,已失抢家正眼。”可见,吴殳眼中技艺同样有优劣之分。 就当前流传的传统武术而言,如果单从技击术这一个维度上看,评价131个拳种的优劣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着手: 第一、与技击规律的契合度。古代抢法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棍法混入其中甚至以棍代抢的现象,传统武术各个拳种也存在类似问题,毫无实战意义的花法、与技击无关的气功杂说、还有拍脑门想象出来从未经过实践检验的“真传绝技”,可以说鱼龙混杂的请况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各个拳种中鱼目混珠的程度是不同的。 因此,用技击的规律检视之,各家拳法中,武术内容纯度越高,非武术内容越少,则这门技艺的品质就相对越好,反之亦然。 第二、内容体系的完整度。一个完整的武术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三大部分,即作为基本功的功法、承载技击方法的招法(拳势和套路)和由技击之体到技击之用的应用训练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应用训练方法和拳势的用法不是一回事,而是如何将拳势应用于实战的训练方法,具体指师父如何给徒弟喂手、如何指导师兄弟间交手、如何帮助一个人实现由不会打到会打的科学而高效的训练程序。 鉴于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过分专注于练套路,很多传承有序的传统武术已经丢失了应用训练的方法。前两年,传统武术被现代搏击欺负的那么惨,应用训练方法的缺失就是其中原因之一。 所以,如果评价当代传习的传统武术各个拳种,功法、招法和应用训练法三部分内容体系的完整度就可以作为一个考察标准。也就是说,一门武术内容越完整,品质越高,反之亦然。 第三、训练的效率。武林中有句著名的拳谚,“十年太极不出门,一年形意打死人,这话当然有夸张的成分,但是其中反应的两个拳种间训练效率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我们身处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试想一下,同样是三个月时间,学散打拳击,都已经能上场打比赛了,但学传统武术还只是踢腿、站桩,连搏斗的门还没莫到,那么对于那些以防身自卫为目的的人来说,到底会有多少人有耐心在毫不见效的请况下坚持修习传统武术到底呢? 很多老拳师在惋惜技艺失传的时候总是习惯把问题归咎于现代年轻人浮躁、不肯用功练习,其实,换个角度看,他们也应该做的是反思一下自己传承的那些“宝贝”,在训练效率方面是不是太低了?是不是因为见效太慢而让年轻人失去了持之以恒学习下去的耐心? 在一个如此重视效率的时代,一门武术的训练效率当然应该成为衡量这门技艺优劣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门武术的训练效率越高,一个对搏斗一无所知的小白通过习练一门武术成为格斗高手所用的时间越短,那么侧面说明这门武术的品质越高,反之亦然。 结束语 在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传统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样式迎来了繁荣发展的窗口期。但是,复兴不是复古,不是因循守旧。对于武术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护身符或许可解燃眉之急,但绝非长久之计。这个机遇能不能把握住,还得看当代武术人自己。 在我看来,传统武术谋求复兴所能依赖的只有由内而外的自我革新这一条路,若说革新略显机进的话,也可以理解为技术体系的优化升级。而建立一套客观的、科学的、中立的武术技术评价体系,形成一种公开、理新的同行评议、交流风气,或许可以为这种优化升级提供一定外在动力。 但更为重要的是,每个武术人都应该在心里默默问自己,“我修习的武术真的已经完美到不需要优化改进了吗?” 胡说 写于2022.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