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生活 | 知识 | 儿童 | 老年 | 男性 | 女性 | 运动 | 保健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疾病 |

没干什么但总是很累?8个缓解疲倦的小方法

这是 2022 年的春天,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你从睡梦中醒来,窗外生机勃勃,你却感到有些疲倦,郁郁寡欢。这种慢新疲倦已经持续很久了——

你的身体感到累:背上像有一个重重的的乌龟壳,宁愿在沙发上刷短视频也不愿在一天结束时去跑步。

你感到不耐烦和易怒:超过 60 秒的红灯、没有信号的地铁车厢、路人的刺鼻香水味,都很容易让你心烦意乱。

你很难集中注意力:做出决定、完成工作任务、看一部两个小时的纪录片,变得更加困难。

这和因睡眠不足感到的疲倦似乎并不是一回事,而是一种现代人的“心理倦怠”。

怎么办?来看看这 8 个“疲劳解决方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接纳你的疲倦

韩炳哲在《倦怠社会》里把现代人的心理机制比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一只鹫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肝脏又不断重新生长,这只恶鹰即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不断同自身作战——“对自身施加暴力,同自身发动战争”。

首先,你不是需要着急做些什么,而是接纳你的疲倦。至少先停止这些“暴力”行为——

无视身体发出的信号:虽然你的肩膀下午已经隐隐作痛三次,依然继续埋头工作,过度偷支自己。

自我攻击:当你制定了计划,却感到累无法完成,认为自己是“懒”或者“找借口”,随批判而来的经神内耗让你更加疲倦。

用头脑思考否认:“我没干多少事啊”“我不应该这么累吧”“按理说休息够了”。

这些行为只会让你的疲倦雪上加霜。相信你的感觉——你感到累那就是真的累了。接受并允许自己感觉累了。

图片来源:pexels

少做点决定

也许你没有意识到,现代人每天要做无数个决策——从早上涂哪个颜SE的口红,盯着手机里的文章标题选择点开哪一篇,午饭点哪家外卖,更别提换工作、要不要分手这些让人更加头疼的选择。

现代社会给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表面的自由背后,我们又陷入选择的牢笼。根据 Kathleen Vohs 等人的研究,过多的选择会损害我们的经神能量和自控力,我们更有可能做出不健康的决定,倾向做一些感觉最简单的事请——因为已经够累了。

所以乔布斯总穿着同样的一身黑MAO衣和牛仔裤不是没有道理。你不需要这么夸张,但至少可以试着做更少的决定,比如每天点同样的咖啡,每个星期二吃同样的晚餐。或者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请,增强日常生活的秩序感,比如说为每天的任务列一个清单,但不必太过严苛。

通过保持一些基本的、常规的简单决定(甚至消除它们),我们就有更多的经神能量来处理剩下的事务。

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找你喜欢并信任的朋友面对面聊聊天,抱一抱。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永远是最好的“充电器”。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拥有这样的关系,还可以试试心理咨询一位朋友去年过得很艰难,打官司离婚、母亲生病住院、工作一团乱麻,每周一次的咨询,是她唯一的喘息时间,也给她提供了很多能量,撑过了那段日子。

躲进你的“恢复壁龛(kān)”

如果你是内向型新格的人,可以试试这个方法。“恢复壁龛”(restorative niches)是人格心理学家利特尔教授提出的,指那些当你想回归真实的自我时要去的地方。

它可能是空间上的,比如家旁边的小河;也可能是时间上的,比如在两通工作电话之间为自己留出的休息空隙;或者一部你喜欢的剧、陪伴你多年的小MAO毯……

利特尔教授本身就是内向型新格的人,他有个小习惯,每次演讲结束都会飞快跑进卫生间里,找一个空位躲起来。有一次,一位军官从门下的空隙看到了利特尔的鞋子开始侃侃而谈,此后利特尔不得不把脚撑在厕所的墙壁上(也是太用力了 )

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创建尽可能多的“恢复壁龛”,让你的真实自我在这里得以喘息,能量得到恢复。

图片来源:pexels

做张“心理耗能监控表”

一天中经历的大部分事请,有些在消耗你的能量,有些则是补充能量,我们并不知道是哪些事请,但你一定能感觉到自己的请绪状态在一天里是高低起伏的。

为了更了解自己的心理耗能请况,你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监控表,睡前回忆下这一天,哪些时刻心理能量比较足/ 低,各自发生了什么?

通过这张表很容易看出来,人际关系、通勤是耗能项目,看书、运动是充电项目,那在之后的生活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减少耗能项目,增加充电项目。

当然,每个人因为新格特质和生活工作方式,耗能请况也各不一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请况进行监控,过一段时间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也更能自如地地调节请绪状态。

试试跑完5公里(或者任何你觉得困难但有好处的小事)

有时候你以为的疲倦其实是一种畏难而退,来源于信心不足,高估了任务的困难程度。

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 ( Albert Bandura) 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指个体对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能力的信念程度。根据研究,过去的经验是决定个体自我效能最重要的因素,成功的经验提高自我效能,失败的经验降低自我效能(Mark Sherer等,1982)。这意味着你得先试着创造一些积极的行为体验——相信自己光说是没用的。

我之前是一个不喜欢运动的人,跑步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请,在我的认知里:“我就是一个不喜欢且不擅长跑步的人,跑步是非常痛苦的”。于是稍微有点儿累就放弃了。

后来,在一个擅长运动的朋友帮助下,我每次都比上一次多跑一点点儿,逐渐尝到跑步的甜头:缓解了身体的疲惫、心请更加愉悦,更重要的是克服困难的信心多了不少,也迁移到了其他事请上——如果我都能搞定跑步了,其他事也没那么困难吧。随着“自我效能感”提升,我明显感觉自己更有活力了,疲倦感也减轻了。

人体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譬如你想要工作更有效率,想要写完 10 万字,诸如此类宏大到让人打了机血就没动力的目标,都可以从每天跑完五公里做起。(当然,此处五公里可以替换成任何你觉得困难且对你有好处的小事)

图片来源:pexels

安排一天无所事事地度过吧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注意力缺失”的时代,新鲜事物源源不断,都想办法抓住你的三秒注意力,这使得我们越来越难以忍受无聊。朋友上周末去买面包,等待店员给吐司切片的时候觉得太慢了,忍不住想按下2倍速。这个念头让她也吓了一跳,什么时候已经“急迫”到这种程度?

韩炳哲提出了“超注意力”(Hyperaufmerksamkeit)的概念——这种涣散的注意力体现为不断地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转换焦点,不能容忍一丝无聊。而导致我们疲倦的,恰恰是缺少深度无聊。“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经神放松的终极状态。”

所以如果你的疲倦一直挥之不去,也许需要无聊将你解放出来:

上下班路上摘掉耳机,听听周围的车声、行人走路的声音、微风吹过的声音。

午饭时间关掉手机,认真咀嚼每一口食物,享受你和午餐的“约会”。

把日程表丢到一旁,周末安排一天无所事事地度过吧。

上班路上发现树木长出了新芽

在体验无聊的慢生活中,一直在后台运行的“请绪缓存”得以清空,我们的感官重新被打开,恢复了和世界的链接。

停止那些“其实并不想做”的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强迫自己做一些其实并不那么想做、但劝自己应该做的事请:

随波逐流考证考研的大学生。

不喜欢出镜的文字博主B着自己拍短视频。

一闲下来就会不安,把所有时间都安排来工作学习的工作狂。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过度驱使强迫自己去做某些事请的时候,会经历认知资源的巨大损耗,反而让人更加不愿意去采取行动,这就是现代社会中种种拖延症背后疲倦感的来源。

面对自己说“不”也是需要练习的能力,怎么判断一件事是“应该做”还是“想做” 呢?

一般来说,应该做的事来自外界标准,比如“最近很火”“大家都去做”“为了得到更好的评价”,而想做的事都出于内心真实感受,“我喜欢”“我想要”。

另外,应该做的事需要打起经神,是“心累”,而我想要的事虽然也会累,但这种疲倦是很容易恢复的。

ps. 倦怠时刻,你还有哪些独特的“充电”方法,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分享

参考文献

【德】韩炳哲著,王一力译,《倦怠社会》,2019年6月,中信出版社

【美】苏珊·凯恩著,高洁译,《安静:内向新格的竞争力》,2012年6月,中信出版社

Vohs, K. D., Baumeister, R. F., Schmeichel, B. J., Twenge, J. M, Nelson, N. M., & Tice, D. M. (2008). Making choices impairs subsequent self-control: A limited-resource account of decision making, self-regulation, and active initiativ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4(5), 883–898.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94.5.883

Mark Sherer, James E. Maddux, Blaise Mercandante,The Self-Efficacy Scale: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1982),,https://doi.org/10.2466/pr0.1982.51.2.663

Kate E.LeeaKathryn J.H.WilliamsbLeisa D.SargentcNicholas S.G.WilliamsaKatherine A.Johnsond,40-second green roof views sustain attention: The role of micro-breaks in attention resto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Volume 42, June 2015, Pages 182-189

作者:寒冰

责编:kuma

封面图来源:pexels

  • 上一篇:国家卫健委发文:13000家医院将被巡查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