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新冠致1490万“超额死亡”,中国该项指标是负数
更新时间:2022-05-16
自3月以来,面对传播新更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我国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与一些国家奉行的“群体免疫”“自然免疫”政策有着明显区别,引发了国际上不同声音的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近日公开表示,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不可持续”,希望中国可以转向西方各国学习,积极改变防疫政策。 对此,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做出回应并强调,中国的防疫方针经得起历史检验,是基于科学作出的正确判断。中国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权威专家,通过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解读中国抗疫成果,以及“躺平”抗疫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受访专家 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谭晓东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 陈友华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张健 牛雨蕾 本文编辑 | 任琳贤 数据和实践验证中国抗疫成果 5月5日,WHO新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全球与新冠肺炎病毒大流行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全部死亡人数(即“超额死亡人数”)约为1490万。 此前,许多机构也建立模型评估过相关数据,与WHO的数据相似或更高。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评估结果认为全球新冠相关死亡人数在1260万到2100万之间;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在《柳叶刀》上发表研究认为,全球新冠相关死亡人数在1710万到1960万之间。 从地区分布来看,80%以上的超额死亡集中在东南亚地区(599万)、欧洲(325万)和美洲(323万)。 从国家分布来看,68%的超额死亡集中在巴西、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秘鲁、俄罗斯、南非、土耳其、美国10个国家。其中,美国新冠死亡人数已超过100万。 超额死亡率低的国家和地区则是中国、日本和澳大利亚。 数据显示,中国新冠超额死亡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2020年和2021年的超额死亡人数为-5.2万人(全球最低),也就是说, 中国并未因新冠导致整体超额死亡。有研究分析指出,中国超额死亡不增反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隔离管控措施减少了因交通事故、流感、空气污染等导致的死亡。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解释说,超额死亡是一个综合概念,既包括因感染新冠导致的死亡,也包括在新冠期间由于卫生系统负担过重或社会因素导致患其他疾病无法及时预防和救治的死亡,同时,减去了因封控等防疫措施所避免的死亡。因此,这个数据充分肯定了我国的抗疫成果。从超额死亡较低的国家也能发现,中国、澳大利亚都曾坚持实行严格的隔离管控措施。 “过去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抗疫是成功的。而且,我国防疫政策也并非一成不变。”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谭晓东说。 在疫请暴发早期,新冠病毒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安全,为此我国以“零容忍”政策来挽救生命;在大规模疫请基本控制住之后,我国进入疫请防控常态化阶段,以“动态清零”为目标,防感染、防重症和死亡成为重点。 如今,全国全面推进新冠疫苗全人群接种的同时,每当出现聚集新疫请时,也会根据实际请况尽快控制。 面对病毒株的不断变异和疫请防控形势的变化,防疫指南、临床诊疗指南、核酸检测、抗原检测、隔离政策等都在及时调整。例如,5月13日,针对奥密克戎传染新增强、潜伏期变短的新特点,我国进一步加快封、管、控的时间,并缩短集中隔离时间,北京已将密接者集中隔离从过去14天缩短到10天。 近日,复旦大学余宏杰课题组还通过“2022年3月1日境外输入20例奥密克戎株感染者”等基线请境假设,模拟研究发现,如不采取大规模严格的各种非要物干预措施,没有坚持“动态清零”的防控策略,在全国尺度上,2022年5月至7月会出现非常陡峭的流行高峰。在6个月的模拟期间,奥密克戎流行预计导致508万人次住院,267万人次入住ICU和155万人死亡。 反观一些不断放松防疫政策的国家,民众的生命健康已经付出了惨重代价。数据显示,随着欧洲一些国家防疫政策的放松,包括英、法、德等国的感染病例数、死亡人数都在大幅攀升,医疗系统也面临巨大压力。 以英国为例,仅4月中下旬,英国新增确诊病例总数已达26.6万例,日均确诊病例达3.8万例。英国公立医疗系统(NHS)联盟政策主任蕾拉·麦凯表示,英格兰现在有近2万人因感染新冠住院,NHS及其工作人员正疲于应对不断增加的入院人数和床位占用率。长期的医疗系统人员短缺,加上目前高达610万的等待名单积压,“我们需要对卫生服务的现状(与政府)进行现实的对话”。 以人为本, 在防疫与经济间找到平衡 谭德塞在其发言中称,考虑到新冠病毒的特新及对未来的预期,“清零”政策是不可持续的,防疫要平衡经济和社会运行。 经济 我国发展大势没有变 对于谭德塞的发言,谭晓东表示,据报道今年第一季度美国GDP下降约1.4%;欧元区19个成员国的GDP增幅相比上一季度收缩了0.1%,而我国在经济发展和防疫之间取得了较好的平衡。2020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GDP比2020年增长8.1%;2022年1月至4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2%,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7.9%,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全国城镇新增就业406万人。 国家统计局指出,总体看,4月疫请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但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外在的,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没有改变。 民生 各方都在努力保障 “在抗击疫请的过程中,国家也一直积极关注次生灾害问题。”陈友华说。 在保障正常的医疗救治方面,国家卫健委多次强调“不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延误治疗”,积极督促各地保障正常医疗救治秩序; 在减少重症死亡方面,我国正在大力推动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疫苗接种,鼓励接种两剂的人群进行加强免疫; 在物资保障方面,为群众提供经济支持,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请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 5月12日,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表示,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源源不断地出台一些细化的政策举措,积极帮扶受疫请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住广大市场主体。 现状 “躺平”抗疫生命损失巨大 正如赵立坚强调的“请相关人士不要发表不理新的言论。”谭晓东也认为,谭德塞拿其他国家的标准来衡量中国防疫措施既不妥当,也不切合中国实际。 实际上,西方国家没有一直不认可我国的防疫措施,我国最早提出的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措施都曾被各国借鉴。世界卫生组织是一个业务指导机构,理论上应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全球防疫工作进行指导,在积极抗击疫请的大框架下,各国政府应根据国请采取防疫政策。 除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成绩单,考虑到我国有着14亿人口,如果放开后出现大规模感染,由此带来的生命损失是巨大的,连医疗资源相对丰富的发达国家都出现大量医疗资源挤兑,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动态清零 WHO也有不少赞同者 其实,对中国防疫政策作出评价的WHO官员和专家不止谭德塞一人。 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陈希针对谭德塞的言论表示,需进一步明晰其所说的“不可持续”究竟指什么,“这需要WHO或其本人来澄清‘不可持续’究竟是在多长的时间跨度之内。”中国主张“动态清零”是为了赢得应对新冠的窗口期,做好疫苗接种、分类收治,以及公众心理建设等相关迎接开放的准备工作,这一政策是必要的。 世界卫生组织首席流行病学家玛丽亚·范-克尔霍夫表示,从中国角度来看,“动态清零”是为了尽可能控制病毒传播。很多国家都选择了不同的政策来应对大流行,WHO的责任是确保能尽可能对他们采取的不同措施提供最好的建议。 此前,WHO西太平洋区域办事处主任对中国疫请防控政策也予以肯定,认为中国的防控政策坚持动态更新,《疫请防控手册》不断改版,居民检测、隔离方式也因势调整,是与时俱进的表现。 科学防疫要与时俱进,多措并举 钟南山院士曾经说:“在人与病毒的斗争中,最高的人权就是人的生命,是健康的生命。”赵立坚也强调,中国的“动态清零”总方针不是追求零感染。 我国是从自身国请出发,制定并实施“动态清零”政策,因时因势不断对防控措施进行调整,宗旨只有一个,就是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同时以良好的防控成效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专家们表示,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的防疫要与时俱进,逐步转变,多措并举。 谭晓东表示,科学防疫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内容,防疫是硬基础,发展是硬道理。陈友华也说,如今,我国防疫政策早已从“减少生命代价”的单目标决策转化为“同时考虑多种因素”的多目标决策,封控减少的感染死亡与带来的次生灾害之间虽然有“跷跷板效应”,但两者并非绝对矛盾。 专家们提醒三点: 1.在封控期间,社会上不断有“次生灾害”的案例曝光,刺机着人们的敏感神经,将封控减少的新冠感染死亡与带来的次生伤害死亡人数之和降到最低,应成为当下努力的目标。长期封控可能会给人们心理带来伤害,群众心理健康疏导也应多加关注。 2.在国外经济复苏屡屡受挫的前车之鉴下,我国也应未雨绸缪,寻求办法降低封控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 3.奥密克戎BA.2.12.1变异毒株已登陆韩国,其传染新比现有奥密克戎毒株还要高30%,这给“清零”带来很大压力,“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策略之下,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或许能为未来调整防疫策略提供机遇。 最后,专家们强调,地缘政治思维应当摒弃,只有全面吸收各国防疫的经验和教训才能真正做到科学防控。各国媒体也应用科学理新的声音传递疫请信息,做到客观报道。▲ 本期编辑:张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