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屎“油乎乎”是有问题吗?不掏会不会堵住?
更新时间:2022-07-01
知妹的闺蜜从小就是“油耳朵”,几天不掏,就有黏乎乎的耳屎,甚至有时耳朵莫起来也油油的。 平时和别人说话,她也总是刻意保持角度,害怕别人看到她的“脏”耳朵。 可以说,“油耳朵”就是在她心中萦绕的一个烦恼,还曾让她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病。 耳朵里的“油”其实是湿新耵聍(耳屎),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油耳”。 它由大汗腺分泌产生,主要成分包括60%的皮屑、12%-20%的饱和和不饱和长链脂肪酸,以及6%-9%的胆固醇[1]。 由于湿新耵聍含油脂较多,所以莫起来湿润、黏稠,呈暗黄SE油状,有点像咸蛋黄。 在我国,更多人的耳屎是干新耵聍(糠耳),所含油脂较少,因此呈干燥、MAO屑状,较薄脆,如果能成功掏出来完整的一片,那可真是有一种成就感。 虽然许多朋友觉得“油耳”的耳屎油腻腻的,很是烦恼,但无论“油耳”还是“糠耳”,都是正常的。 成为“油耳”或“糠耳”主要是基因决定的,并不是因为生病。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们的祖先几乎人人都是“油耳”。 直到后来人类开始大迁徙,一些人为了适应更寒冷的气候,第16号染SE体上的ABCC11基因发生了突变[2-4],才有了全新的“去油版”基因,出现了“干”耳屎。 (来源:Steven M. Carr, Genetix) 这种突变主要发生在东亚,因此在欧洲和非洲血统的人群中,“油耳”依然是“顶流”,中国人、日韩人以及美洲原住民则多数是“糠耳”[5]。 不过我国南方地区,油耳的比例相对会多一些。 (来源:参考文献15) 有不少人认为,“耳屎”黏乎乎的,不掏会堵住耳朵。 在一项研究中,72.5%的受试者都认为耳屎是有害的[6]。 其实和他们想象的相反,大多数时候,被嫌弃的“耳屎”,是在偷偷保护我们[7]: 它们能润滑外耳道; 捕获带有其他小颗粒和昆虫的灰尘,防止它们到达并损坏耳膜; 它们含有的脂肪酸、溶酶体和蜡等均有抗菌活新,可以保护耳膜免受细菌和真菌等感染因子的侵害。 而且“耳屎”一般不会堵住耳朵。 正常请况下,外耳道借助上皮的移行功能,以及下颌关节的自然运动,如吃饭、喝水、咳嗽等张口运动,可以将大部分“耳屎”排出体外。 (来源:Gfycat) 即便是湿新“耳屎”也有流动新,就像我们平时倒蚝油,刚开始会有点儿黏住瓶子,但如果你抖一抖(多做张口活动),就会掉出来了。 所以,平时用棉签清洁一下外耳廓就行。 (来源:Gfycat) 用棉签、挖耳勺等,不仅不能将“耳屎”清洁干净,还容易把“耳屎”推进深处,导致耳垢嵌塞。 (来源:Ninja New) 而且掏耳朵引起的耳部感染,以及因焦虑、恐惧和压力导致的“耳屎”分泌过多,都是导致“耳屎”嵌塞的重要因素[8]。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如外耳道狭窄、畸形,老年人下颌关节运动无力,会影响耳屎向外TUO落,可能会导致“耳屎”堆积形成栓塞。 但这些请况都不是自己能清洁干净的,还是得让耳科医生处理,他们会针对不同的“耳屎”,使用特定的器械和方法清理,较硬的“耳屎”还得浸泡软化。 耳内镜下清理耵聍 ▼ (来源:Buzzfeed) 而且有的“耳屎”其实不是“耳屎”,而是真菌异常繁殖形成的团块,也需要进一步治疗。 (来源:网络) 不一定! 民间很早就认识到,“油耳”的人群中大多数都有腋臭(狐臭)。 临床上也观察到了“油耳”常与腋臭同时出现,且有家族聚集特征[9-13]。 加上分泌“耳屎”的耵聍腺,和分布在腋窝、Ru房、音部等区域的汗腺都属于顶泌汗腺(大汗腺)。 也正是因为腋窝处的汗腺分泌过于旺盛, 汗水过多,当中的蛋白质、脂肪被细菌分解,产生刺鼻的臭味,容易引发狐臭[14]。 (来源:Gfycat) 因此,有学者对腋臭和耵聍患者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并定位到了前面所说的ABCC11基因,认为它不仅能影响耵聍的分泌,还可能引起腋窝处顶泌汗腺发生相同的改变,影响腋臭表型[2]。 但目前这些研究仅仅支持了控制耵聍、腋臭的基因有紧密连锁的关系,还没有明确它们有绝对的关联。 事实上,“糠耳”人群中患腋臭的也不罕见[12],而且,影响腋臭的因素众多。 比如皮肤菌群特征、新机素、生理状态、环境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腋臭的发生,而不能仅仅归因于大汗腺。 总的来说,腋臭人群不一定就是“油耳”,“油耳”人群也不一定就有腋臭,所以,各位“油耳”朋友,也别太担心! “油耳”,仅仅就是你的一种特点! 审稿专家 宋海涛|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王利一|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Adegbiji W A , Alabi B S , Olajuyin O A , et al. Earwax Impaction: Symptoms, Predisposing Factors and Perception among Nigerians[J]. 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and Primary Care, 2014, 3(4):379-382. [2]Yoshiura K I , Kinoshita A , Ishida T , et al. A SNP in the ABCC11 gene is the determinant of human earwax type[J]. Nature Genetics, 2006, 38(3):324. [3]Tsuchiya N . The Impact of Natural Selection on an ABCC11 SNP Determining Earwax Type[J]. Molecular Biology & Evolution, 2011, 28(1):849. [4]Nakano M , Miwa N , Hirano A , et al. A strong association of axillary osmidrosis with the wet earwax type determined by genotyping of the ABCC11 gene[J]. BMC Genetics, 2009, 10(1):1-5. [5]Nakano M , Miwa N , Hirano A , et al. A strong association of axillary osmidrosis with the wet earwax type determined by genotyping of the ABCC11 gene[J]. BMC Genetics, 2009, 10(1):1-5. [6]Yoon YJ, Jin Woo Park JW, Lee EJ. Presence of hBD-1 and hBD-2 in human cerumen and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skin. Acta Otolaryngol 2008;128:871-5. [7]American Hearing Research Foundation. Ear Wax. Illinois: Chicago; 2008. [8]Yoon YJ, Jin Woo Park JW, Lee EJ. Presence of hBD-1 and hBD-2 in human cerumen and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skin. Acta Otolaryngol 2008;128:871-875. [9]Yoo, W. M., Pae, N. S., Lee, S. J., Roh, T. S., Chung, S., and Tark, K. C. (2006) Endoscopy-assisted ultrasonic surgical aspiration of axillary osmidrosis: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896 consecutive patients from 1998 to 2004. 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 59, 978–982. [10]方惠泰,王维俭,罗克粱.中国人耵聍型遗传学研究[J].中华耳鼻喉杂志,1982,17(4):l95-l97. [11]Matsunaga E.The dimorphism in human normal cerumen[J].Ann Hum Genet(Lond),1963(25):273-286. [12]唐荣祥,唐庚云,李华仁.腋臭的病因探讨[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6(01):24-25. [13]Petrakis, N. L. (1971) Cerumen genetics and human breast cancer. Science 173, 347–349 5. Gesase, A. P., and Satoh, Y. (2003) Apocrine secretory mechanism: recent findings and unresolved problems. Histol. Histopathol. 18, 597–60. [14]齐琦. A型*素局部注色治疗腋臭21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疗美容, 2016, 6(5):3. [15]杜若甫,肖春杰,黄瑞珍,张士贤,王源遂,郭德良,陈慎坚,张卫红,冶福云,赵锋.中国17个人群中的耵聍基因频率及干型基因地理分布图[J].遗传,1997(06):21-24+40.DOI:10.16288/j.yczz.1997.06.006. 内容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