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后一位国葬出殡的皇帝:128人抬棺,人山人海,百姓自愿跪送
更新时间:2022-06-23
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乃光绪帝。他四岁登基,由两宫太后扶持,成年后面对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国家,他全力支持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们对整个国家进行改革。 然而历时103天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慈禧太后重新掌权,光绪帝被囚禁,直至生命的终结。 生前光绪帝未能够享受作为一国皇帝的风光,死后反而享受到作为皇帝的待遇。光绪帝出殡那天,其灵柩豪华无比,共有128人为他抬棺。 偌大北京城里的人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计,来送这位皇帝最后一程,万人空巷,人们自愿跪拜在地上恭送这位皇帝最后一程。 光绪帝坎坷的一生 光绪帝幼年时即位皇帝,然而由于年龄较小尚且不能够处理国家事务,因而整个清王朝的大权掌握在慈禧太后以及慈安太后手中,光绪帝的职责便是坐在皇位上扮演好一个国家的象征,安安静静做个傀儡。 不久之后慈安太后去世,朝政大权完全落入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本人极为强势、说一不二。或许也是担心随着光绪帝年龄的增长。 自己逐渐会失去对朝政大权的把控,慈禧太后便派人监视光绪帝的一举一动,不允许他私下里与大臣往来。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光绪帝心里极为不满,但是多年来慈禧太后早已经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大权,他没办法反抗,只能屈居慈禧太后之下,扮演傀儡角SE。 然而,这个时候的清廷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了。西方列强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工业体系及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列强把目光投向中国这一块丰腴的土地,妄图染指侵占。 英法等国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侵犯中国领土与主权;面对这种请况,清廷内部也矛盾重重,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封建统治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洋务派大臣们作为慈禧太后的心腹,发起了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然而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向世人揭晓了清廷洋务运动的失败。 光绪帝作为皇帝,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他人欺负凌辱,心中也是极为惆怅,奈何大权掌握在慈禧手中,朝中的大臣们也多是慈禧心腹,因而他实在是无能为力。 维新变法,光绪被囚 光绪皇帝一直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再次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愤懑,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发起了“公车上书”,他们向光绪皇帝请命改革。 学习外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开设议院、发展资本主义,培养新式人才。此时的慈禧太后正在圆明园里颐养天年。 光绪帝本以为这些变革既可以让他从慈禧太后手中拿回权力,也可以挽救风雨飘摇的清廷,于是全力支持维新派人士的变法。 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维新人士们在103天内颁布了几百道法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各个方面。 然而过犹不及,这些法令深深地触及了顽固封建派的利益,这群老顽固们见光绪帝在背后支持,于是纷纷联合起来上书给远在圆明园的慈禧太后,希望慈禧太后能够出面制止这些触犯他们利益的政策。 慈禧太后一听,光绪帝竟然敢趁她不在的时候大肆改革,削减她的权力,极为恼火,于是慈禧太后便马不停蹄赶回了紫禁城。慈禧重新回宫,原本效命于慈禧的大臣们见状纷纷开心, 重新洋洋得意起来。 慈禧太后命人囚禁了光绪皇帝,并且下令斩杀了“戊戌六君子”,宣告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其后的光绪皇帝开始了他被囚禁的一生,再也没能够登上政治舞台。 生后事无限风光 1908年,在位34年,年仅38岁的光绪帝驾崩,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第二天慈禧太后也驾崩了,清廷皇室一下子失去了两位重要人物。 由于二人去世时间如此相近,因而后世不免出现了一些音谋论。一些人认为光绪帝乃是死于疾病,还有一些人认为慈禧太后害怕自己死后,光绪帝掌权后对她进行死后报复,于是提前下要毒死了光绪皇帝。 无论光绪的死因为何,能够证明的是这位做了一生傀儡的皇帝,在身后享受了无限的风光。 即便当时的清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各种割地赔款使得朝廷的财政困窘,但是却将光绪帝的身后事办得极为风光。灵柩制作极为豪华,据统计共有128人为光绪帝抬棺,灵柩浩浩荡荡地驶向北京西陵。 与此同时,出殡队伍极为庞大,各位皇室贵胄、王公大臣们纷纷走在送葬队伍里送光绪帝最后一程,送葬的宫女太监不计其数,统一身着白衣,而且还有北洋新军组成的送葬队伍一路护送灵柩驶向西陵。 北京城内的百姓们从未瞥见过皇帝的真容,面对如此声势浩大的送葬队伍也不免心中惊奇,于是各行各业的人物纷纷放下手中活计,围观在送葬队伍周围。 一时间整个北京城街头人群如潮,熙熙攘攘,一眼望不到头。每当灵柩经过一处,百姓们便会纷纷自愿下跪,跪送这位皇帝最后一程。 小结: 其实谁也猜不偷百姓们为什么会自愿下跪恭送这位傀儡光绪帝最后一程,毕竟当时的清廷早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民心也失掉了大半。 或许是因为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运动,人们敬佩于戊戌君子的同时,也会敬佩于这位背后支持的皇帝,认为光绪帝乃一心为民的好帝王; 或许是因为当时百姓们的思想尚且未能够从封建轮理纲常中跳TUO出来,仍然陷在君权至上的压迫中。 因而其实他们跪拜的并不仅是光绪帝,更是他们引以为天的君权。从这件事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当时的民智一直未开,一直处于旧思想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