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
更新时间:2022-09-26
本文转自:每日商报 商报讯 (记者 陈敏娜 通讯员 朱韵熙) 在一众心血管疾病中,急新心肌梗死无疑是最“凶狠”的一种,它起病急、进展快,如果不能在最佳救治时间(120分钟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致死致残率极高。 然而,现实生活中,依然有很多患者,或者因为心梗症状表现不明显(无痛新心肌梗死),或者不清楚自己的症状是心梗表现,甚至因为“要与家人商量一下”,最终耽搁了最佳救治时间。如何减少心梗发作后的救治时间,降低心梗死亡率,是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团队近年来的重要课题。 9月24日上午,由杭师大附属医院主办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与医联体建设”院士论坛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段树民、尚永丰、葛均波、陈义汉、宋保亮,以及多位心血管疾病专家大咖齐聚杭城,共话心血管疾病的基层防治。 与此同时,杭州市拱墅区心脑血管病防治协会正式揭牌,同时发布紧密型医联体下胸痛救治模式。 95%的心梗可被防治 有人5分钟的路走5个小时 “这么多年来,临床上碰到过各种各样的急新心梗,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5分钟的路程走了5个小时’的患者。”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杭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拱墅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协会会长张邢炜教授说起这位患者,感慨中带着惋惜。 老王(化名)家住医院隔壁小区,心梗发作时,只当自己是吃得太撑,吃了消化要后回房休息。老伴虽然打电话给儿子了,但怕耽误他工作,也不多说什么。等到晚上儿子下班回家再把老王送到医院,足足过去了5个小时!最后,手术是成功了,但终因救治不够及时,老王还是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一些后遗症,以前沿运河散步能走三四公里,现在没走几步路就感觉“吃不消”。 中国科学院院士、杭师大附院名誉院长葛均波表示,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年报发布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高居榜首,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推算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3.3亿,心血管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拐点仍未到来。 事实上,95%的心梗可以被预防或被救治。 北大第一医院教授、前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主任委员、杭师大附院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霍勇教授认为,之前全国各地都在建设胸痛中心,它规范了院中救治流程,现在更要将原来仅在基层防治的工作和区域医疗中心的救治工作联动起来。“真正把院前预警预防、院中的救治,以及院后的康复与二级预防连在一起。” 培训“病人讲师团” 探索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 为了最大限度缩短救治时间,近年来,张邢炜教授带着杭师大附院心血管团队做了许多的探索和创新。 2011年11月,杭师大附院与拱墅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远程心电实时监控传送网络,在社区与医院之间架设起心脏病救治绿SE通道。2015年初在省内率先开始筹建胸痛中心,2016年7月通过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2017年12月通过中国胸痛中心示范基地认证,同年牵头成立杭州市胸痛中心联盟,并于2018年11月牵头组建杭州市医学会胸痛分会。在迅速、准确、有效救治心血管意外患者方面经验丰富。以心梗为例,从患者入院到完成手术,十年前平均用时为180分钟,现在缩短至60分钟,用时最短的一位患者仅29分钟,大大提升了患者的预后,也减轻了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而自2020年全国层面启动胸痛救治单元建设以来,杭师大附院心血管团队也在杭州持续推进该工作,包括救治流程的梳理、基层医护的培训,以及对辖区居民的科普等,希望共同提升医患对胸痛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心梗救治成功率。 现在,医院将跳出“以治病为中心”,继续织大织密心脏保护网,并在原先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联动的基础上,编织一张真正能兜底的保护网,这张网的核心便是拱墅区心脑血管病防治协会。 “我们要从拱墅区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挑选一批社区家庭医生骨干,接受医院心脑血管疾病专家及院士培训,让他们把正确的心血管病预防和救治知识带到百姓身边。”张邢炜教授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四个目标:第一步,缩短拱墅区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的救治时间;第二步,降低拱墅区严重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第三步,降低拱墅区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终极目标,是形成城市心脑血管病防治“拱墅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