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要去秋燥”该注意些什么
更新时间:2022-09-23
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天气一天天凉快了,但干燥的皮肤和呼吸系统出现的不适在提醒大家,秋燥在悄悄冒头。中医是怎么看待民间流传的养生诀窍之一“喝汤要去秋燥”的?哪些人可以喝、怎么喝才是科学的呢? 什么是秋燥 通俗地说,在夏末秋初季节,大家感觉早晚凉爽,但又明显感觉到干燥,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秋燥。《黄帝内经》记载“夏伤于热,秋必病燥”,这是燥病最早的记载。到清初时,有医者正式提出“秋燥”这个病名。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六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之主气。秋燥顾名思义其新干燥,这是自然现象。 中医有一个很重要的养生和治疗理念叫“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是说,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新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四时之气与人体脏腑相应:春(风)气应于肝;夏(火)气应于心;秋(燥)气应于肺;冬(寒)气应于肾。人体顺应季节的变化,则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若人体不能顺应季节的变化,则很容易被邪气所伤。 就当下季节来说,正是经历长夏(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的时节。民间有谚语“立秋之日凉风至”,生活在四季分明地区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秋天不冷不热,是个非常舒服的季节,其实不然。秋燥对于人体健康来说,尤其是对老年人、孕妇、儿童等体质虚弱、抵抗力不足、容易感冒或者音液不足、夏季出汗过多的人群而言,是个值得警惕的疾病多发季节。若此时人体免疫力低下,就容易被燥邪伤及,耗伤津液,使机体呈现出一系列燥象,如鼻咽干燥、咽痛、鼻出血、口干、干咳少痰、咳嗽、皮肤干燥等,反应较大的人会出现食衣不振、脘闷呕吐、大便干结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