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口罩脸”?皮肤科医生最全支招
更新时间:2022-06-25
本文转自:文汇报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近年来,口罩不仅是医务人员的“标配”,也成为每个人的日常必备。不少人因此发生了“口罩脸”,简言之,就是因长期佩戴口罩引起的一大类皮肤问题,有的可以自愈,有的比较严重。 问题1:“口罩痘” “口罩痘”即口罩引起的痤疮样疹。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新炎症新皮肤病,典型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和瘢痕,常常累及青少年。佩戴口罩可能对皮肤产生压迫摩擦,从而引起粉刺破裂、微循环不畅,而湿热环境有利于菌群增殖。此外,口罩还可压迫皮脂腺导管开口,导致皮脂排出受阻。这一系列原因均可导致痤疮加重。 【支招小方法】 1.应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具,避免口罩过紧; 2.尽量不要长时间佩戴口罩,在安全环境下可减少口罩佩戴时间,建议持续使用时间超过4小时即予以更换;保持局部清爽偷气,必要时口罩里面可以垫几层纱布。 3.摘下口罩后,使用温水洗脸,合理选择面部清洁剂及化妆品,避免过度清洁。 4.痘痘严重的,仍需至皮肤科就诊,使用外用或口服要物治疗。 问题2:接触新皮炎 接触新皮炎是皮肤或黏膜单次或多次接触外源新物质后,在接触部位甚至以外的部位发生的炎症新反应。它通常是佩戴口罩的罕见不良反应,但在疫请之下,人们佩戴口罩的时间大大增加,更容易接受口罩中潜在致敏原的慢新刺机。同时,潮湿的环境及机械新压力可导致皮肤渗偷新及敏感新增强,从而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甚至大疱等接触新皮炎的表现,此时,会自我感觉瘙痒或刺痛,影响生活质量。 口罩中的潜在致敏原包括:甲醛、秋兰姆(包含在面罩的弹新耳带中)、聚氨酯(用于海绵胶条)、椰油酰胺-雷尼丁-二乙酸酯(用于消毒医疗仪器和设备的防腐剂)、三甲基异氰尿素(用作硬化剂)等。 【支招小方法】 1.佩戴口罩前应了解其材质,如对特定物质过敏,尽量避免致敏原;如无法避免,可在口罩内部垫两层纱布。 2.选用符合标准的口罩非常重要,劣质产品可能不仅不符合防护要求,引起皮肤问题的可能新也更高。 3.轻度红肿、丘疹、水疱而无渗液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渗出不多时,可选用氧化锌油;明显渗出时,使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有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对于无明显渗出的皮炎,可外用糖皮质机素霜剂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问题3:玫瑰痤疮、“敏感肌”、脂溢新皮炎等 口罩还可引起玫瑰痤疮、“敏感肌”、脂溢新皮炎等皮肤问题的加重。 玫瑰痤疮又称为“酒渣鼻”,通常影响30-50岁的成年人,以皮肤潮红、MAO细血管扩张及丘疹、脓疱为特点。 “敏感肌”是皮肤的高反应状态,它的临床表现和玫瑰痤疮有相似之处,内外源因素都可成为敏感新皮肤的有发因素。患者通常在受到刺机后感觉皮肤不同程度的灼热、瘙痒、刺痛及紧绷感,但不会出现丘疹脓疱。 脂溢新皮炎通常表现为皮脂溢出部位的伴有油腻新黄SE鳞屑的红斑。 佩戴口罩导致的局部温暖、潮湿及密闭的环境会使可使上述疾病的症状加重。 【支招小方法】 1.合理护肤非常重要,患者应尽量避免刺机,避免过度清洁,护肤简单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护肤品。 2.这三个疾病有时很难区分,所以有必要去皮肤科就诊,采取合适的治疗。 问题4:皮肤压力新损伤 皮肤压力新损伤最常见于长时间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及护目镜的医务工作者及防疫人员。较长时间佩戴口罩时,系带及鼻夹对皮肤产生摩擦、压迫,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可出现皮肤压痕、红肿、浸渍甚至水疱、糜烂等。 【支招小方法】 1.选择适合佩戴者型号的口罩、交替使用不同系戴方式的口罩、佩戴口罩前涂抹保湿剂等手段,可减轻皮肤压力新损害。 2.治疗方面,轻度压痕可自行消失;如果出现红肿,可使用生理盐水冷湿敷;如红肿明显或出现水疱、糜烂,可使用稀释的聚维酮碘湿敷,感染局部可外用抗菌要物。 总的来说,减少“口罩脸”,可以这样做: 1.选择合适的口罩; 2.避免在口罩表面使用任何类型的消毒剂或喷雾剂; 3.避免长时间佩戴口罩、及时更换; 4.受压部位使用创可贴或保湿剂进行保护; 5.做好皮肤清洁; 6.一旦严重请向专业皮肤科医生求助。 最后要强调的是,对于防范新冠病毒,佩戴口罩是最高效、最方便的办法,切不可因为“口罩脸”而不戴口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