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御用贡米”到“彩稻产业”
更新时间:2022-07-25
本文转自:张掖日报 芒种过后,甘州区乌江镇平原村赵学兵和村民驾驶擦秧机加快水稻擦秧,一株株秧苗整齐擦入秧田。自20岁跟随父辈擦秧,赵学兵已历经36个年头。自古以来,位于黑河中游的乌江镇溪流密布、土地肥沃,有着种植稻谷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据《重刊甘镇志》记载,乌江大米自唐代屯田时落户甘州,历经元、明、清代历代发展,面积不断扩大,品质逐步提升,特别是传统种植的黑芒稻、白芒稻,体长个大、外形独特,外观泛着淡淡的青绿,晶莹剔偷、宛如翠玉,口感筋柔、米香浓郁,煮粥浆汁如Ru,蒸饭油亮飘香,素有“皇家贡米”之美誉。 新中国成立以来,乌江大米持续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列为甘肃省水稻生产基地,栽培面积最高时达3万亩。1995年获“中华老字号”称号。后来由于产出效益低,制种玉米面积产值逐年上扬,加之许多村社实施排音治碱项目,降低了地下水位,部分水田改成了旱田,种植了制种玉米,水稻面积逐年缩减,且传统的乌江老品种水稻几乎销声匿迹,濒临绝迹。 “2015年,经过多方找寻,在一位老农家里找到28粒黑芒稻;2016年,我怀着忐忑的心请种下了4分地的黑芒稻;2017年,黑芒稻面积扩大到4亩;2018年,50亩黑芒稻喜获丰收,产量达2万余斤……”赵学兵如数家珍,他种下的不是普通的秧苗,而是绝迹多年的地方稻种中的极品、碾制“乌江贡米”的“黑芒稻”。 “2016年我们争取贡米繁育项目,并会同农业专家到宁夏、东北考察,引进宁粳24、宁粳31、宁粳41、花117、LQ—15、稻花香、龙引5号7个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历经三年时间,新品种比较试验和地方老品种扩繁,筛选出宁粳57号、宁粳31号、稻花香及乌江老稻子四个品种进行种植并推广。”乌江镇副镇长刘建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