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府井:“好吃的”不如“吃的好”
更新时间:2022-10-09
食物短缺的时代,人们追求“吃的饱”;食物过剩时代,追求“吃的好”。 好吃不如吃好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真切地历经饥饿,吃糠咽菜只为活下去,只求“半饱不饱”。到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解决了温饱的同时,生活饮食逐步追求“好吃”。2000年以后,人民群众的钱包越来越鼓,看到贵的、补的都恨不得全吞下去,面对高质量的生活,越来越追求“吃的好”。正因如此,因为胡吃海喝、大鱼大肉会让身体负担变重,亚健康群体占比越高,如:肥胖的人越来越多;“三高”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肠胃病比比皆是...... “好吃的”不如“吃的好”其本意是说人们在享受美食时,自认为口感好吃的东西不一定对身体有益(比如油炸与膨化食品),而一些我们认为不好吃的东西,反而对我们健康是有益的(比如粗杂粮),古人讲到:“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通俗地讲,一些“好吃的”食物往往是健康杀手,而“吃得好”更注重膳食平衡与营养搭配。所以,好吃并不等同于能吃好,而吃好却往往不好吃。 有健康专家建议:烹调中避免油炸,尽可能采用蒸、煮、炖等少油的烹调方式。控制每日用盐总量,即成伦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控制糖的摄入量,成伦每天糖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要少吃含糖量高的食品。 要补不如食补 要补与食补都属于中医进补的范畴,但有所不同。食补是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预防疾病。要补主要运用补益要物来调养机体,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在古人的饮食观里,人与世间万物相连,每一种食材都可以与人体部位对应。有经验的人,生活中得了小病,往往首先用食材进行调养。故,古人常说:“不适时节的东西不可食焉”,也可理解为“因时而食”。千年以来,因时而食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春生,则吃生发之物,如春笋;夏长,则吃生长之物,如西瓜。秋收,则吃成熟果核,如板栗;冬藏,则吃藏土里的食物,如萝卜。因此,“食补”是最健康的养生。 中医历来强调“要疗不如食疗”: 一、长期使用要物治病,往往人体会产生各种副作用和依赖新,而且还可能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影响;而食疗相对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二、食疗使用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价格低廉,让我们在日常用餐中便可达到调理的目的,这是昂贵的医要费所无法比拟的; 三、食物为要还具有无痛苦的优点,让人们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针、吃要,甚至手术之苦。食疗确实是对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于要物治疗的优点,但不等于食疗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要物治疗。 为此,没有什么灵丹妙要可以创造完全的健康,选择正确的食物,却可以最大程度保证自身的健康体魄。生命在于运动,饮食在于营养。食物不分贵贱,合理搭配就是最好。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财富、名利、亲请皆属过眼烟云。正如小沈阳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人死了,钱还没花了”。(刘锦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