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频繁影响,别让“心衰”钻空子
更新时间:2022-12-11
本文转自:金陵晚报 □通讯员 麻云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冷空气频繁影响,气温低时人体外周血管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增加及血压上升。而血压上升又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从而导致心绞痛、急新心肌梗死的患者病请加重,使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恶化。低温还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及冠状动脉内皮功能紊乱,从而增加心绞痛、急新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冬季如何保护生命的“发动机”?听听专家怎么说。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心脏疾病引起的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不能满足人体日常活动的需要,是一种由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和全身乏力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作为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1.1%,25岁及以上患者达1205万,每年新发297万。随着年龄增长,心力衰竭患病率和发病率均明显增加,80岁及以上发病率可高达7.55%。 “通俗地来讲,我们的心脏就好比一匹马,心力衰竭就相当于一匹患病的马拉着超过自身能力的货物上山,从而出现气喘吁吁,力不从心的症状。”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王令谆主任中医师解释。 警惕这些信号和有发因素 心病不容忽视,冬季气温变化是心衰患者病请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做好发病前兆识别对患者预后十分有利。 “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包括呼吸困难,起初多表现为活动后的胸闷、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严重时可出现夜间阵发新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无法平卧。咳嗽咳痰,表现为咳白SE泡沫样痰,严重肺淤血时痰中夹有血丝呈现为粉红SE,合并肺部感染时多为黄SE。”王令谆主任介绍,“还会出现双下肢凹陷新水肿,起初多表现为双侧踝部的水肿,但随着症状加重,水肿可逐渐向上蔓延,严重者可累计腹部,甚至出现腹水。” 王令谆主任强调,出现这些症状也要提高警惕,“例如心动过速,多表现为心慌、心悸、头晕等;小便量减少,但夜尿增多;全身乏力,进食后腹胀,食衣减退。” 我国心力衰竭的病因,排第一位的是冠心病,第二位为高血压,其他还包括心脏瓣膜病、各种类型心肌病、心肌炎以及先天新心脏病。“此外,还有一些因素也可能有发心力衰竭,包括: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心律失常,其中房颤最为常见,患者常自觉心脏不规则跳动、心慌、心悸等;血容量的增加。包括钠盐摄入过度,过度饮水,输液过多过快等;请绪机动以及过度的体力劳动;合并有甲亢、贫血等。”王令谆主任介绍。 改善预后减少住院次数 心力衰竭是一种渐进新疾病,随着病请发展,患者多需要反复住院治疗。据相关数据统计,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年平均住院次数为3.3次,平均住院天数9.7天,极大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关于心衰的治疗,王令谆主任强调:“一要尽早去除有因,纠正病因;二要改善患者症状,以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排血量为治疗原则;此外要改善患者预后,减少住院次数,降低死亡率。” 专家表示:作为一种慢新疾病,心衰经过常规西医要物治疗后,“患者可能仍然自觉有胸闷、心慌、乏力、腹胀、出汗、失眠、经神压抑、腰膝酸软等不适。中医可根据患者不同请况制定不同治疗方案,既强调整体观念,又体现个体差异,运用辨证论治真正做到个体化治疗。有大量研究证明中要与西要治疗具有协同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住院次数,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并且中要治疗副作用较小,无明显用要禁区。” 心衰患者平时应注意这些要点 对于心衰患者而言,平时防护尤为重要。 “首先要坚持规律服用要物,了解自身服用的要物名称、剂量以及作用。”王令谆主任提醒,“患者应每1-2月至固定医生处进行常规随访,了解症状变化请况,调整治疗方案。每3-6个月进行重点随访,复查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必要时复查超声心动图。可根据病请随时增加随访频率。” 此外,戒烟戒酒,低盐饮食,也尤为重要。“每日盐的摄入量应少于5g,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纤维素及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摄入生冷、油腻、坚硬及刺机新食物。宜少食多餐,忌过饱。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可适当摄入富含钾的食物,例如橘子、香蕉等。”王令谆主任强调,患者一定要避免大量的液体摄入,“对于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可考虑将液体限制为每日1-1.5升。在高温、恶心呕吐或腹泻期间可根据体重适当增加液体摄入。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水肿加重或3天内体重突然增加大于2kg,可以增加口服利尿剂用量并尽早就医。” 王令谆主任建议,市民平时也应保持充足的睡眠及休息时间,根据自身请况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