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契丹相当于现在哪个省?你知道吗?

在我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存在过多个聚族而居、拥有自身习俗文化的民族。

它们在漫长岁月中变化融合,成为了现有56个民族的源头,但也有一些民族的名称虽然已经消亡,却在相关历史中留下了不少痕迹。

在评书戏曲、武侠小说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中,契丹或者称为辽都是出镜率和知名度都很高的例子。

这个民族起源于哪里?其生活的地域又相当于现在的哪些地方?契丹相当于现在哪个省?

“幅员万里”的契丹

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契丹”指的是一支古代少数民族。

契丹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记载,又由于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特新,在漫长岁月中发生了次数极多的迁徙与融合。

第一个统一契丹八部并建立统一王国的人自然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也正是因为辽作为一个王朝存在并有了修史的资格,后世人们才能从古籍中了解它的疆域请况。

元人TUOTUO所著的《辽史》记述了辽控制的地皮:“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

这个王朝的发源和核心地区大致对应现在的内蒙古东部,以及整个东三省。

而其最为强盛之时,河北北部、山西的一部分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都在其控制之下。

地域之辽阔、地理和民俗之复杂,其实从辽代的行政区划也能看出端倪。

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代共有五京,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以满足皇帝四时捺钵、定期出巡的需求。

五京之外,它还设置了6个府,156个州、军或者城,209个县,并控制着52个部族、60个属国。

在史书中关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章节里,还有一行不那么起眼的记述:“冬十月戊申,钩鱼于鸭渌江。新罗遣使贡方物,高丽遣使进宝剑,吴越王钱镠遣滕彦休来贡。”

这些文字说明了一些细节,鸭渌江(就是后来的鸭绿江)显然属于辽代的疆域之内,否则不可能这么方便,轻描淡写地就去钓鱼。

而新罗、高丽、吴越等国家或割据政权,当时也是要向辽遣使纳贡的。

据统计研究,契丹(辽)拥有的地盘最大时超过400万平方公里,号称“幅员万里”倒也不是吹牛。

对应现代地图来看,它的疆域跨越了多国领土,算面积的话比内蒙古、新疆和西藏三自治区加在一起还要大。

众说纷纭的发源

在史籍记载中的契丹虽然指向北方游牧少数民族,但它的起源却有着种种不同说法。

历代学者基本认为“契丹”这个名字来自当地语言的音译,最初是一位宇文氏酋长的名字,有的认为指“镔铁”,也有人认为指“寒冷”、“草原”或者其他含义。

解释该部族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一则“青牛白马”的传说。

史书中记载,上古时有神人乘白马,自马盂山浮土河而东,有天女驾青牛车,由平地松林泛潢河而下。至木叶山,二水合流,相遇为配偶,生八子。

据后世考证,白马神人沿着老哈河而来,乘青牛车的天女则通过西拉木轮河而来,这两条河交汇在今天赤峰附近的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成为西辽河。

这两条河流交汇处就是契丹先祖发祥之地,今天的内蒙古宁城县道须沟被开发为景区,被视为契丹民族青牛白马传说的源头。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则神仙传说带着某种图腾崇拜的SE彩,也可能其实是一种隐喻——古时候可能有两个部落通过联姻结成同盟甚至干脆合并,繁衍生息出了八个部落。

因为神话中“生育八子”的说法,正好对应了“契丹八部”的记载。

辽朝建立之后,历代皇帝都很看重这个传说,有史书明确记载的以青牛白马祭天地行为多达二十多次。

不同于农耕民族,以游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往往更加迁徙不定,部族之间的融合通婚也更加频繁迅速。

因此从唐到宋,再到时间更晚的朝代,人们对契丹一族的起源和主要组成往往也是众说纷纭。

有说他们以鲜卑为主体的,也有说其实是匈奴一脉的,还有说女真、蒙古融合的。

这些看法也许都不算错,契丹本来就是个多次融合的民族。

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是第一个终结轮流坐庄的“家族世选制”、开启统一契丹各部历程的人。

开国者耶律阿保机

耶律阿保机出生的时候,中原的大王朝李唐已经进入了强弩之末的后期,而契丹诸部落内部则因为权力争夺危机四伏。

他很小的时候祖父就死于权斗,父亲和叔伯辈纷纷躲的躲、藏的藏,由祖母把这个小孩子带在身边养大。

为了防范别人加害,她常常用涂画的办法改变孙子的面貌,又总是把他藏在内室。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耶律阿保机自然就形成了机警、多谋、能忍的新格。

后来风水轮流转,他凭借着家族地位的底子再加上不断展现自身能力,先是当上了相当于宰相的重臣,又被前任可汗推荐为继任者。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当时契丹各部落实行的都是家族内部选举制。

也就是说首领之位并非终身,也不能世袭,某任首领当满期之后,就得在同一家族内部再推举另一人。

然而耶律阿保机并不愿意把拿到手的权柄再吐出去,他想要的比几年一任的部落首领要多得多。

后世研究者通常认为,他是个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的人。

契丹部落祖传的规矩是首领轮流做,但人家唐王朝的皇帝那可是一做就一辈子,为什么就不能学大唐?

当然,阿保机的这个如意算盘影响到了很多其他人的利益,为了达到目的,他首先就得面对部落内部的反对。

光是由他自己弟弟们策动的“诸弟之乱”,他就反反复复平定了三次。

等到压服自己部落之后,其他部落的反对之声又来了,阿保机设计杀死了其他七个部落首领,正式把契丹八部的大权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在他争夺权力、推行汉化的过程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一箭定上京”的故事。

箭色金龊定上京

当时契丹各部的军政大权虽然都已经集中到阿保机一人手中,但他想要按自己的构想建立统一大王朝,仍然得步步为营地进行。

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契丹世代以游牧为生,要想仿照中原建立统一王朝,总得有定居和聚居的中心,他想要建立自己的皇都。

至于皇都的位置也出自他的经心谋算,他打算把“中京”建立在西楼邑附近,相当于现在巴林左旗东镇境内。

这个地址有什么优越之处?

首先从地理上说,它位于狼河与潢水之间,又有山峰掩护,所谓“负山抱海”,是个便于守御的地方。

而且这里不但水草丰美而且土地肥沃,作为放牧和耕种的环境都很合适。

更重要的在于它的象征意义,西楼邑是耶律阿保机一族的发祥之地,历代祖先也多出生葬埋于此。

一旦把这里定为皇都,对于自己一族的地位法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阿保机在定都的策划上用尽心机,他自己也必须防范来自其他部落的反对声浪。

最后,他使用了一种看似偶然、实际上却万无一失的办法。

他故意对自己的臣子和各部落首领宣布,说为了决定修建皇都的位置,应当“以金龊箭卜之”。

这个做法看上去仿佛是TUO离了人力控制的办法,色一箭出去,箭头落在哪里就以哪里为基准建筑皇都。

然而实际上,契丹原本就是游牧起家的民族,阿骨打自己更是从刀光音谋里莫爬长大的人,史书记载他初成伦就“关弓三百斤”!

意思是说他能用三百斤的强弓,这样的人想让箭落在自己算计好的位置,那不是轻松自在的事吗?

果然一切如其计划,金龊箭落在了他计划好的西楼邑。

于是耶律阿保机迅速下诏,任命汉臣康默记担任版筑使,开始修建中京城。

不仅如此,他还大力任用韩知古、韩延徽等有能力的汉人,采纳他们的建策,按照南北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配置不同的治理方式。

这就衍生了辽朝两套平行的机构——北面官“以国制治契丹”,按照契丹部落办法进行,适合游牧人群的管理;南面官“以汉制待汉人”,几乎照抄唐代三省六部制,用来管理农耕人群。

为了彰显契丹同属“黄帝后人”、不是蛮夷的立场,他还为自己和太子都取了汉名,自己的汉名叫刘亿,长子耶律突衣汉名刘倍。

从取汉名的含义来看,阿保机大概也是个不嫌疆域广、不嫌权力大,追求“多多益善”的主儿。

至于皇族姓刘,后世传说这是由于阿保机将汉高祖刘邦视为偶像和标杆的缘故。

为后族赐姓萧氏则是为了纪念名臣萧何,希望后族外戚能够永远做忠良重臣。

地位稳定、赋税丰足后,阿保机开始四面出击扩张地皮和人口。

“儿皇帝”与燕云十六州

自从唐朝覆灭,阿保机就开始与中原军阀相互勾结、明争暗斗。

当时与契丹接近的割据势力,较著名者有李克用的后唐、朱温的后梁以及定州的刘仁恭。

三家都想拉拢契丹对付彼此,对于契丹掌握的大草原也很有野心。

而阿保机自己则主要盯上了幽州,大致位置就是今日的北京。

他认为以幽州为中心、扼守长城的十六个州具有重要的军事地理意义,必须优先拿到手中。

这就是在宋史讨论中出镜率极高的“燕云十六州”。

为了拿到幽州和燕云十六州,阿保机先是在三家邻居之间左右逢源、两面三刀,其间还亲自率军两次南下,打算把幽州抢夺到手。

不过,这两次南下都是以失败告终。

他判断自己的实力尚不足以与中原豪强硬杠,于是掉转方向,改为向西北和东北方向扩张,征服了不少部落和小国,进一步扩大了辽国地盘。

然而他的准备和策划终究没有白费,等到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后唐也送来了机会——石敬瑭为了获得契丹的援助,承诺向耶律德光称臣、行父子礼,还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于是著名的“儿皇帝”事件发生了,由于被认作父亲的耶律德光甚至比石敬瑭还小好多,石敬瑭自己手下的许多将领官员都觉得耻辱,甚至还有明目张胆不买账的。

对于辽朝来说,他们终于成功拿到了觊觎两代人的幽州。

以燕云十六州作为支点和跳板,辽太宗耶律德光南下灭晋,一度占有中原。

哪怕是北宋建立之后,宋辽之间靠着订立檀渊之盟确定了边界,辽朝也仍旧是威震北方、威胁南方的一大势力。

外语中“契丹”的渊源

在整个辽朝存在的二百余年里,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把国号定为“契丹”,他儿子打下汴梁后又改作“大辽”,过了四五十年又改成“大契丹”,辽道宗耶律洪基上位之后又改回“大辽”。

现在看来,辽朝这些皇帝们的想法真是难以捉莫,一个国号换来换去难免弄得人应接不暇。

但对于当时的其他国家和部落来说,事请就没那么复杂了,凡是那块地皮上的人和统治者,一概简单理解为“契丹”就行。

也许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不管在辽朝存在的期间之内,还是宋金联合灭掉辽朝之后,甚至是灭国之后西迁重新建立的西辽,在外界看来都是系出同源。

在某一段时间的西方人眼中,帕米尔高原以东的大片土地都是契丹民族的生活地,这一习惯甚至延伸到了当地植物英文名的词根选择。

而在今日的蒙古、俄罗斯等国,与“中国”对应的词汇仍然使用源自“契丹”的发音,也同样是那段历史以及契丹民族留存在历史上的痕迹。

  • 上一篇:重庆今天试鸣放防空警报,纪念在“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