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资讯 | 媒体 | 明星 | 星座 | 历史 |

挟天皇以令日本,终结把持朝政的藤原氏,武士如何开创千年统治?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7605,阅读时间:约15分钟

编者按:2022年度的日本大河剧《镰仓殿的13人》正在播出中,这部剧说的是日本镰仓初期的政治结构与源平合战的故事,镰仓幕府开启了日本近千年的武家政治时代。那么,日本武士是如何终结更早的贵族、皇家政治的呢?本文就简单介绍下日本早期武家政治是如何崛起的。

▲《镰仓殿的十三人》剧照

武士阶层诞生的根本元素

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去往中国,也正是这批人回到日本之后,不仅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开启了效仿隋唐的班田制。

但是不同于隋唐的班田制,日本的班田制是将农民“捆绑”在了被分配好的土地上,然后再对其压榨大量的税。所以大量班农只能寻求拥有私营土地“庄园主”的保护,成了庄农。而保护“庄园主”和庄农的人就是“武士”。

只不过武士阶层在最早的时候,并不为庄园主所重视,因为他们只是依附于庄园主的“下人”。但是当贵族和庄园主需要镇压地方势力的时候,武士的作用就逐渐显现了出来。而当武士立下了战功之后就被庄园主赐予了土地,这样一来武士既成为了新的地主,又成为了新旧庄园主都要拉拢的势力。

到了平安时代的后期,贵族与庄园主、武士、农奴就成为了三大新的阶级,而日本也就在这个时代开始了才真正从奴隶社会转变到了封建社会。

那么何为庄园主呢?

当时的日本全国也并不是所有土地都被“国有化”。比如说贵族们还是可以通过官位朝廷那获得“赐田”,武人则可以凭借军功获得“功田”。而天皇的亲族们也可以直接开垦新的土地:“敕旨田”。此外再加上神社的“社田”、寺院的“寺田”等。当然最大的田产还是掌控在皇族和藤原氏的手上。

而拥有这些田地的人则成为了最早的庄园主。与此同时的还有大量旧有小庄园主为了逃避国司(收税官)的重税,也纷纷将给自己的原有土地“并”入大庄园,自己则充当庄园主的“庄司”。

而武士阶层之所以能崛起还有个重要的原因:藤原氏与天皇的权力斗争。下面我们就把时间段推回飞鸟时代,看看从那个时代开始直到平安末期政治结构的演变,是如何促使武家政权诞生的。

大化改新之后的千年贵族藤原氏与“摄、关” 政治

公元645年,处于飞鸟时代的日本实行了“大化改新”。而“大化改新”之所以能成功,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中臣镰足。

中臣镰足晚年被天智天皇赐姓“藤原”,所以他的子孙后代都以藤原为姓氏。而且此人还开启了与天皇家族的联姻:将自己的女儿分别嫁给了天武天皇和弘文天皇。

▲电影《大化改新》冈田准一饰演的中臣镰足剧照

镰足死后,他的次子藤原不比等“接位”。公元698年,天武天皇之子草壁皇子死前,将佩刀赐给了藤原不比等,并将自己的儿子轻皇子托付给他。轻皇子即位后成为文武天皇。此后,藤原不比等就开始利用“托孤”重臣的政治资本,逐渐掌握了朝政。

公元701年,藤原不比等制定了“大宝律令”。(“律”指的是刑法,“令”是刑法以外的法律)。718年,又在此法典的基础上制定了“养老律令”。而要巩固地位,继续与天皇家族的联姻也必不可少。

不比等先将自己的女儿藤原宫子,嫁给了文武天皇做皇后。因此他也成为了“国丈”。之后宫子与文武天皇生下首皇子,这位首皇子继位之后成为了圣武天皇。不比等居然又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藤原安宿媛,嫁给了圣武天皇当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光明皇后”。(当然日本皇室的“混乱”远不止此)

但是藤原家族也并不是一直都能大权在握。比如说藤原不比等的重孙藤原种继,为了打击飞鸟时代遗留的旧贵族大伴氏、寺院、以及别的政治门阀等势力,便开启了“迁都大业”,要将都城从奈良迁到长冈(今京都郊区)。

但是迁都之事遭到了大伴氏的嫉恨,于是便将种继暗杀。只不过即使种继被暗杀,也没有阻止当时的桓武天皇,继续任用藤原家族的人出任朝中职务,比如说当时的左大臣藤原绪嗣。

到了公元848年藤原良房升任右大臣。并将其女藤原明子嫁给了文德天皇。公元858年,文德天皇明子与文德天皇年仅九岁的惟仁亲王即位,是为清和天皇。身为天皇外祖父的良房开始总揽朝政,开启了“摄政”时代。此时开始藤原氏几乎权倾日本朝野。

▲藤原基经

但是光“摄政”显然不能满足藤原家族。而藤原家族的鼎盛时期,是由藤原良房的侄子兼养子藤原基经开创的。因为此人先是当上了阳成天皇的“摄政”。后来阳成天皇以杀人取乐,所以便学起了霍光,直接把阳成天皇废了,改立表兄光孝天皇继位。

但光孝天皇身体羸弱,只做了三年的天皇便传位给了宇多天皇。而宇多天皇因为畏惧藤原家族的权势,干脆下诏:“凡事须首先关白于太政大臣”。从此时开始“关白”的名称便见于日本史料之中。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幼年天皇是藤原孙侄,藤原族人在其年幼时“代”天皇摄政,天皇成年后,则以“关白”身份继续“为”天皇执政,藤原族女儿则继续与天皇联姻的局面。而这样的“摄关政治”局面,一直持续了200年左右的时间才被打破。

▲藤原家族的家纹

皇权与臣权的争斗:从“摄、关”到“院政”

而打破“摄、关政治”的,则是法皇的“院政”。

公元1068年,后三条天皇继位。这位后三条天皇与藤原家族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后三条天皇之母祯子内亲王(内亲王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公主)是三条天皇与藤原道长的次女妍子的独生女,成年之后嫁给了后朱雀天皇。

本来这波联姻在当时已经是完成了“政治任务”。但是当时藤原道长的长子藤原赖通,又想捞政治资本却又没有女儿,只得将养女藤原嫄子送入后朱雀天皇的后宫,与祯子内亲王并列为后。之后二子藤原教通也“有样学样”,又将长女藤原生子送入宫。但是这样的“神草作”算是机怒了祯子内亲王。

▲后三条天皇

只不过极具戏剧新的是,藤原嫄子与藤原生子居然都未能生下皇子,而祯子内亲王所生的尊仁亲王最终成了皇室的“独苗”,继位之后就成了后三条天皇。这样一来,藤原家族与天皇的血缘就成了隔代。所以,后三条天皇开始启用了很多非藤原家族的官员,并没收了部分藤原家族的土地。

但是藤原家族毕竟势力庞大,后三条天皇也是身体羸弱,在位时间也只有短短的4年多,便禅位给了白河天皇。他退位之后就设立了“院”,此后的部分政务便开始在“院”中处理。由此,法皇的院政时代便开始了。

所谓院政制度是因为上皇想要间接草控朝政而诞生的。而最早的上皇制度则类似于我国的禅让制。在我国叫“太上皇”,而在日本准确的叫法则是“太上天皇”。

最早在生前退位的天皇是飞鸟时代中期的皇极女天皇。那年正好是大化元年,她让位给了族弟孝德天皇。而最早拥有“太上天皇”这个尊号则是飞鸟时代后期的文武天皇,因此在天皇家族里,“太上天皇”制度其实也算是个“传统”。

而这样的“传统”到了白河天皇继位之后,则成了用于对抗藤原家族的政治手段。但是想要使用这样的手段还需要另两股势力:寺院与武士。

因为在平安中后期,寺院在日本已经成为了较大的庄园主,所以白河天皇在禅位给堀河天皇之后,就削发做了“法皇”,以此来拉拢了佛教势力。而他的皇后名义上是藤原师实的养女,但实际上却是武士集团源氏的族女。

而当白河天皇禅位给堀河天皇,自己成为白河法皇之后,由于有着寺院与武士的两股势力的支持,就不断“压缩”藤原氏的“空间”,甚至开始离间藤原氏的内部关系。最后权力大到居然可以“任命”下一代天皇。

因为堀河天皇继位时年仅8岁,根本无法处理政务。年岁稍长之后,白河法皇为了对其有效控制便把自己的妹妹笃子送到宫内,让13岁的堀河天皇娶了32岁的亲姑。然而笃子没有为堀河天皇诞下子嗣。

最后为堀河天皇诞下子嗣的,还是藤原家族的藤原苡子。但是藤原苡子是藤原公实的女儿,为此,白河法皇把没有与天皇联姻的,另一个藤原家族的藤原师实任命为了“关白”。

其后的1107年,在位21年的堀河天皇病死(年仅29岁)。然后他和藤原苡子的儿子宗仁亲王继位,为鸟羽天皇。然而鸟羽天皇即位前,藤原师实已经病死,继位后不到1年师实的儿子藤原师通也病死,为此,藤原家族为了关白之位,又产生了严重的内部对立,这又给白河法皇离间藤原家提供了机会。

▲白河天皇

当时,鸟羽天皇的舅父藤原公实希望以外戚身分担任摄政,但最终白河法皇继续任命藤原师通的儿子藤原忠实为关白,并让藤原忠实将长女藤原泰子嫁给了鸟羽天皇做皇后。至此,院政时代从天皇到朝廷官员的任命权,就完全掌握到了法皇的手上了。

虽然藤原氏并不甘心就此大权旁落,但实力上已经无力对抗法皇。这也体现在了对于武士集团的控制上。而掌握实权的白河法皇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治天之君”。

而当“治天之君”白河法皇继续任命下下代天皇的时候,天皇家族的内斗便开始了。当时21岁的鸟羽天皇被命令禅位给自己年仅5岁的儿子显仁亲王,也就是后来的崇德天皇,为此,鸟羽天皇开始怀疑白河法皇睡了自己的皇后藤原璋子。(也就说是这几个天皇的关系有可能是叔父子)

▲《平清盛》剧照

1129年白河法皇病死,继续“院政”的鸟羽天皇也是有样学样,先迫使“兄弟”崇德天皇将皇位禅让给自己与藤原得子所生的体仁亲王。也就是说,崇德天皇是被命令让位给“皇太弟”而不是“皇太子”。但是当体仁亲王在1141年即位,成为近卫天皇的时候只有2岁,后来因为在“兄”、“父”的多重压力下,居然在1155年就病死了。

近卫天皇死后,崇德上皇认为应由自己的儿子重仁亲王即位。但在鸟羽法皇的授意下,最终以崇德上皇同母弟雅仁亲王为天皇,也就是后白河天皇。但1156年鸟羽法皇病死,崇德上皇感觉机会来了,为此他拉拢了源为义、平忠正,与后白河天皇拉拢的源义朝、平清盛之间,由于天皇继任问题爆发了“保元之乱”。

▲保元之乱双方关系图

由此可见,由于“院政”的出现,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结构产生了两个影响:

一是打击了以藤原家族主导的摄关政治,但同时也将天皇的权力收进了“院”。而在双方矛盾的总爆发后,天皇、上皇、藤原氏及源氏与平氏武士集团都介入其中,而且不仅天皇与上皇间有矛盾,藤原家族内部以及源氏、平氏武士集团内部都存在尖锐的矛盾与对立。而不同政治派别的划分,并不仅仅是根据所属集团或所处阶级,而是根据其各自政治利益的归属。

二是这些派系间的互相渗偷和派系中的内斗,也为原本远离国家政治结构的武士阶层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机遇。

所以平、源二族的武士集团也借此开创了武家政治的先河。

武家政治的序幕:平源争霸

▲保元之乱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下平源二族的起源。在平安时代后期,日本各地发生了一系列的叛乱。比如895—901年发生的“宽平、延喜东国之乱”。931年至936年,在濑户海发生了“承平海贼之乱”等。

而当时的日本朝廷根本无力镇压,所以为了应对这样的地方乱局。朝廷派了平正盛、藤原秀乡、源仕相等人去叛乱地帮助朝廷平叛。不过镇压完叛乱后,他们便自己做起了“庄园主”,而这样做的好处便是打着朝廷的名义镇守一方,实际上却是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所以当“保元之乱”发生时,平、源二族的武士集团因所掌握的军事力量而被天皇家所重视。但是当战乱结束后,获胜的后白河法皇方起了“内讧”。

其原因是在保元之乱中,源义朝与平清盛虽然同为后白河天皇阵营的“战友”,但在崇德上皇阵营中的平忠正、源为义两人,一个只是平清盛的族叔、一个却是源义朝的生父。所以在保元之乱中,真正的“有功之臣”只有平清盛。

为此,源义朝为了对抗势力渐长的平清盛而发动了“平治之乱”。但结果却是遭到了惨败,而获胜的平清盛却也放跑了一个人:源赖朝。而这也为平家政权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只不过在源赖朝从镰仓起兵前,平家在全国各地与源氏的争斗基本就没有停过。再加上平氏后人的军事才能其实已经烂到根里去了。那有多烂呢?举个例子:1180年富士川之战,统帅数万平家大军的平维盛在去镰仓的陆上,遇见几只鸟飞走,以为源氏军突袭,结果居然丢下军队,自己跑了。(没看错,几万人被几只鸟吓跑)

▲大河剧《义经》中的中井贵一饰演的源赖朝剧照

一年之后,平清盛也病死,源赖朝得以在镰仓休养生息。而平家直到1184年,才在与源氏族人中的源义仲经过长久机战后,终于在第一次屋岛之战中击破了源义仲大军。

等到源义仲败退回京都后,身边只有可怜的几百人,源赖朝看见有现成的“皮夹子”便对堂兄弟出手了,而且一下子就派去了6万大军。所以,源范赖与源义经没费什么功夫就拿下了京都,源义仲则选择了在近江的粟津切腹。

但是如此一来,源赖朝就得独自面对平氏大军了。而且平氏大军就在离京都只有半日路程的都城福源。只不过在源义经的面前,即使是平氏的都城,也很快就被拿下了。

▲源义经画像

打开今天的日本神户地图会发现,此处西、北、东三面被六甲山环绕,南面则是濑户海。此时的源氏军队里没有水军,面对坚城,那么首先只能从东西两面对其合围。为此,1184年2月5日,源范赖率5万大军从东面山阳道进攻,源义经则率1万从西面丹波路进攻,汇合的时间则是7日。

要从西面进攻就要多跑不少路,而在进兵路线的六甲山北部有一处叫三草山的丘陵,镇守此处的是被鸟吓跑的平维盛的二弟,平资盛的3千人。然而事实证明,这两人都是草包。

5日夜,平氏军营居然“瞎灯熄火”,无人放哨。源义经当机立断发动火攻,平资盛见军营着火,便“不出意外”的丢下部队独自跑了,而且不是跑进都城,而是直接跑到了海上。三草山之战虽然小胜,但毕竟时间耽误了,而且给了源义经一个重要的信息:平氏其实是有防备的。

于是源义经加快了行军速度,在6日晨让副将土肥实平率7千人按原定路线行军。而原定的路线则是在六甲山西面,向海延伸的山体最南部的平原,那里可以直通福源城的西面。但是必须通过一个山谷,那个山谷则叫一之谷。

▲一之谷之战示意图

7日晨,东面源范赖的5万大军已经赶到,战斗首先在东面打响。但出人意料的是城中守将平重衡,居然率军出城与源氏大军展开了野战,并且一度击退了源范赖的前锋部队。而西面的土肥实平也遭遇了一乘谷守将平忠度,双方展开了机战。

中午时分,双方都没分出胜负。此时源义经率的3000人,居然从西面的六甲山陡峭的山体上冲了下去,“神兵天降”般出现在了平忠度的后面。平忠度瞬间被击溃,然后直接被斩于阵中。

源氏军队占领了一之谷后,立刻开始了攻城,西面的守军还来不及抵抗,城门就被攻破,源义经一入城就下令放火。看到此景,城中守军明白败局已定,便打开了南面城门,向着海边溃退,最后都跑去了屋岛。

至此,平氏的都城福源在不到3日就被攻破。

到了1184年8月,经过6个月的休整后,源赖朝命令源义经留守京都,源范赖为总大将,绕过濑户海,走关西北面,然后跨海攻九州。结果此次源氏大军遭到了惨败,因为平氏在关西地区根深帝固,源氏大军想要从镰仓“根据地”提供后勤补给根本不可能。

而且最要命的是,当源范赖好不容易打到了本州岛的最西面却发现路的尽头只有海。但自己的军队里却没有船。最后大败而归。源赖朝无奈只得改命源义经为总大将。

文治二年元月15日,源义经接到重新被任命为总大将的命令,立刻修改了战略部署:先攻占领濑户海的平氏据点。切断濑户海与关西平氏军队的海上的通道,再攻打九州。

▲本年度的源义经,比起当年的泷泽秀明貌似差了点

由此地图上第一个出现的目标就是濑户海内的屋岛(今四国香川县高松市,北面是濑户海)。而且从平清盛可以开展航海贸易来看,平氏水军肯定强于源氏,更何况就在1183年平氏水军还在(日后宫本武藏出身地,今冈山县)第一次屋岛水战中曾大败源义仲。

那么面对此等战局,有着镰仓战神之称的源义经会做何选择呢?

由于网络上实在找不到地形图,所以截了段视频,从视频中不难看出,如果渡海发动攻击那根本就是送人头。

那既然海路不行,就只能走陆路,但是想要从陆路,还是要先渡海。16日,源义经抵达摄津和泉(今大阪湾),当日海面无风,但出人意外的是源义经没有下令渡海,而是一直等到17日下午,海面上刮起了风暴,此时的源义经才率了150人出发。对,没看错。就150人。

▲源义经进兵路线

18日凌晨,150人在阿波胜浦(今四国德岛县,东面是濑户海,北面是香川县)登陆。然后立刻向北行军。19日晨就出现在了屋岛的后方。但是以150人的兵力发动攻击,那还是送人头,为此,源义经再次选择了火攻。

后方失火之后,主帅平宗盛只得暂时退往海上,军队重新集结之后,双方开始了对峙。此时平宗盛才看清楚,源氏军居然只有区区150人,便命令军队准备反攻。

但在反攻前,为了挽回刚因撤退而低落的士气,便让平氏族女平时子头顶折扇,乘坐一艘小船出海,向源氏军挑衅。面对即将到来的反攻,必须提高士气,为此源氏军中的年轻武士那须与一站了出来,一箭色去,扇子“应声而落”。见此,源氏军顿时士气高涨。

但是反观平氏军见此后,士气更加低落。但是正巧此时来了“援军”。只不过率领“援军”的当地“土豪”熊野湛增,早就被源义经策反。见到平宗盛后,立刻一箭色去,平宗盛中箭落水,失去指挥的平氏军队只得撤往了九州。

战后,平氏大量战船被源氏缴获。而且还得到熊野湛增水师部队。但最关键的还是源义经的声望:源范赖耗时近年余,死伤数万还遭惨败的直接原因就是拿不下屋岛,而源义经居然只用150人就拿下了。随后源氏大军决定趁势向西。一个月后,平家的政权终于在坛之浦落下了帷幕…………

▲本年度坛之浦剧照

结语:几个题外话

在平清盛以前的武士阶级,在贵族眼里和农民并没有什么区别。就好像古代中国中后期,文官看不起武将一样。但是自从平清盛开创武家政权之后,武士阶层在实际上已经凌驾于朝廷和天皇之上。

在本文的最后,为感谢读者的耐心,在此也为读者再补充几个知识点:

1.古代日本除了藤原、源、平之外还有个贵族姓氏:橘氏。比如说“光明皇后”的生母:橘三千代。她本名县犬养三千代。一开始在天皇后宫当女官,后来成了天武天皇的Ru母,在此期间嫁给了皇族孙美努王。

后来孙美努王远赴九州,三千代因此被藤原不比等看上,做了他的侧室。到了元明天皇时期,被天皇赐姓橘氏。而橘氏也成为与藤原氏一样的贵族姓氏。但历史短了很多,据说在战国时代绝嗣了。但到底什么年份,暂时还没有史料具体记载。

2.藤原家族的人虽然在幕府时代之后就没了“存在感”,但是家族还是延续了下去,特别是到了明治维新以后,再次成为了天皇家族的重臣。比如说经历了孝明、明治、大正、昭和的四朝元老:西园寺公望。

3.关白的称呼其实是出自于汉书霍光传:“诸事先关白光”。

4.“院政”其实在名义上一直持续到了战国时代,但实际上上皇和法皇从平清盛开创武家政权以后基本就没有了实权。

5.源范赖的军中有个叫足利义兼的,这个足利义兼则有个后人叫足利尊氏。

参考资料:

1.《日本武士阶级源流论考》

2.《 日本平安朝时期的“摄关政治”和“院政”》

3.《初论桓武朝律令制改革一以田赋改革为中心》

4.《日本平安时代的上皇制度研究》

5.《从天皇退位看日本“院政时期”的政治结构》

6.《平清盛与平氏政权的建立》

7.《浅谈平家灭亡的历史原因》

8.《试论日本武士阶级的主从关系》

9.《平家与高仓院关系研究》

10.《浅析平安中期的叛乱与地方武者》

11.《日语知识》 2001.10月平清盛

12.《史上最牛日本人》

13.《历史秘话97》

14. 大河剧《平清盛》、《义经》

  • 上一篇:国军起义部队,歼灭上万美军,打得蒋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