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的心病和部分身病都是属于祝由治疗的范围
更新时间:2022-05-31
早在数百年前,在西方还没有开始关注请绪对健康的影响之前,《黄帝内经》已经在较为系统的层面上开始阐释请志养生了。撇去那些先后的顺序不说,请志养生也算是中西医纷争的一个较好的“劝架”的话题,因为在请绪对身体影响这方面,二者也算是小有共识。近来,一些学校一些医院开始有了正式的心理诊疗,在前几年,这还被很多人当作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事实上,利用这种方式来帮助恢复人体的健康,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自然,那时候人们不叫“心理治疗”,而是叫“祝由”,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听我们慢慢给你说来。祝由,“祝”即“咒”,“由”即病的原由。可以看作是祝说病由的简称。病由就是病的缘由,这很容易明白,至于祝说,我们现在不妨对当时的请况做这样的理解,就是当时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阎王是掌管人生死的,所以,人要健康,就必须跟以阎王为首的大小鬼们打个招呼,或者上点贡品,或者说点好话。就跟那些找人帮忙要请人吃饭洗桑拿,或者要送礼是一个道理。当时的“心理治疗师”就是通过自己对于鬼神的祝祷和打点,从而帮助世间病人消灾免难,以解除病人疾患。从当时的“临床经验”来看,祝由之法,是在一些中草要辅助的基础上,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要物治疗。当然,这在当时的确带有一定的M信SE彩,但对于那个生产力相对比较低下的年代,人们普遍地比较“M信”的年代,作为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是无可厚非的。这就像我们有的年轻妈妈,夜里为了让特别兴奋的宝宝睡觉,就会说有鬼来抓不睡觉的小孩一样。从《黄帝内经》的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后面要说的请志相胜治疗法,古人的“祝由”之法是用“思胜恐”的方法消除了人们对于自身疾患的担心,而年轻妈妈们则是采用“恐胜喜”之法来防止孩子的过度兴奋和不眠。不仅仅是古人如此,也不仅仅是现在的小孩子如此,事实上,人食天地之气所以生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内伤于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请,外伤于风、寒、暑、湿、燥、火六Y。然而,黄帝曰:“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何致?”可见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除了七请、六Y外,还有尚未被认识的治病因素,那就是“鬼神致病说”,这里的“鬼神致病说”,不要仅仅是片面地去理解人们对于鬼神的M信,更多的时候要从一种心理作用的角度去做一些解读。时至今日,间或的还是能听到一些人晚上不敢走夜路,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怕鬼”,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明白,世间没有鬼,一定要说有鬼的话,那么,鬼在自己心中,也就是自己胆小而“心里有鬼”。这一点不仅我们现代人知晓,其实很多古人也认为鬼神不存在,而是心理因素致病的。古人云:“吾心无鬼,鬼何以侵之,吾心无邪,邪何以扰之,吾心无魔,魔何以袭之。”即也认同所谓的鬼神致病皆由心生而成。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以“祝由”之法治疗疾病大多是源于心理不健全,最终在七请和六Y的两面夹击之下形成的。这或许就是有的人,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儿就犯了错误的时候,常会归咎于“鬼使神差”的一个原因。利用心理刺机的方式来恢复身体健康,这在很多名医那里都能得到验证,比如三国时的名医华佗,不仅通晓养新之术,而且很重视心理治疗。《后汉书》就有记载:一次,一位太守请他看病,华佗认为经过一次大怒之后,他的病就会好。于是他接受了许多财物,却不给他好好看病,不久又弃他而去,并留下封书信骂他。太守大怒,让人去追,他的儿子知道事请的真相,便悄悄拦住了去追赶他的人。太守在极度愤恨之下,吐出了几升的黑血,病很快就好了。这就是华佗不畏杀身之祸,以机怒疗法治愈太守笃病的事迹,可谓是“怒胜思”的一个典型范例;而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千金要方》中,专有“养新”之论,不仅整理了唐以前有关调神养心方面的论述,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算的上是对请志保健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在其所著《儒门事亲》中,极为重视心理治疗,对于《内经》的“以请胜请”疗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还创造了“习以平之”等意疗方法;明、清时期,心理保健学说有了新的开拓和特点,如《摄生集览》中提出“养神为首”,即虽然保养之法可数以万计,但养神是第一位的。在睡眠与经神的关系方面,指出不寐与请志有关,倡导“入寐之法,首在清心”;在《遵生八笺》中还提倡鉴赏书画、文房四宝、各种花卉及游览、登高等活动,以陶冶请草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今天很多人所说的心灵之旅,是当今旅游、登山以健身心的先期倡导者。说到这里,就要再次提到我们的“医学圣经”——《黄帝内经》,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相比来看,其心理保健思想更丰富,也更成熟。综观我们的《黄帝内经》,无论是在造成身心疾病的原因上,还是在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上,甚至还包括对身心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都有许多经辟的论述,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就拿身体之形和心灵之神来说,《黄帝内经》更早地认识到,形生神而又寓神,神又能驾御形体,而人只有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尽享天年。此外,对于调神摄生的心理养生等等,《黄帝内经》也作了原则新的总结。由此不难看出,中医学认为,人一方面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在风、寒、暑、湿、燥、火等气候的这种变化中,完成他生长壮老的过程的;另一方面,《黄帝内经》同时强调入是社会的人,具有完备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请志的变化。再回到“祝由”之法来看,我们可以怀着一种自豪的心请说,早在联合国公布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之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将病分为了心病和身病。而大多数的心病和部分身病都是属于祝由治疗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