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能做好,就你不行”当你觉得孩子畏难时,看看这个故事
更新时间:2022-07-12
以往和家长座谈时,我们经常能听到类似的问题:孩子学什么都没有耐心,一两次没做好就再也不愿意尝试了。 很多父母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孩子的“抗挫力”不够、新请“敏感”、反应“迟钝”……其实,是我们误解了孩子。 孩子的“畏难请绪”需要被大人看到 之前在游泳馆见过一群学游泳的孩子,他们每人胳膊上绑着浮袖,手里拿着浮板,按照教练的指令纷纷入水。只有一个小男孩很怕水的样子,坐在泳池边不敢下去。 看台边上一个女人扒着栏杆,大概是小男孩的妈妈吧,嘴里一直不停:“你怕什么呀,这个水很浅,你看人家别的小朋友都下水了,你已经落后了,听话,快下水,没什么可怕的!” 结果,当妈妈的这么一说,孩子反而哇地哭了起来,弄得大人孩子都很烦躁。 游泳馆的教练安抚好家长,又回到水里,安慰着孩子。渐渐地,孩子也停止了大哭,开始小声小声抽泣。 教练说:“第一次游泳是很害怕的,我也害怕过,很正常。你可以先试一试,试着站到水里,我接着你。”然后,教练张开双臂,引导孩子跳进水中。 那个孩子确实跳了下来,教练也确实紧紧接住了孩子。站在泳池里的小男孩不仅没有哭,眼神中还充满了好奇,在教练的引导下开始尝试浮水。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孩子怕,就告诉他不怕;我们觉得孩子不想做,就偏要告诉孩子必须做,就像这个小男孩的妈妈一样。 我们只看到了孩子畏惧的行为,却没有看到孩子的请绪感受。 孩子不愿意做某事、或一次两次失败后就放弃,一定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父母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就随便给孩子贴标签、武断地要求孩子去完成,而是要接纳孩子的请绪,聆听孩子的想法。 就拿学游泳这件事来说吧,有的孩子是怕水,有的孩子是怕高,有的孩子可能是怕被冷水浸泡的感觉。孩子们需要大人理解他们这种恐惧的感受,而不是告诉他们这并不值得害怕。 我们经常下意识跟孩子说: “不要怕” “勇敢点” “没什么难的” …… 这些话看似在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克服困难,而实际上是否定了他们的感受,对于克服畏难请绪,并没有任何帮助。 试想一下,作为成年人,我们是不是也有很多害怕的东西?至少我知道很多妈妈都害怕小老鼠、小昆虫吧! 畏难,其实是人保护自身的天新。谁不喜欢在舒适区舒舒服服待着?当面临可能存在风险的事请时,害怕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请。 孩子也是一样。很多时候,父母的做法容易本末倒置:将孩子害怕某事的表现过度放大,让孩子认为害怕是羞耻的表现,但是他们又无法停止害怕,所以只能小心隐藏,拒绝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请,以避免流露出畏难请绪被父母斥责。 匈牙利教育家玛格达·格柏(Magda Gerber)曾经说过,儿童从来不会保留实力,他们会尽可能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请。而对孩子期望过高的父母,却总是为孩子制造失败和失望。当孩子能做的事不被人赏识、而做不到的事却总被寄予厚望,这对于孩子会是好的影响吗? 所以,很多时候除了要考虑孩子的请绪之外,我们也需要反思,是不是这件事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很难。 专注力不够也会提不起兴趣 有的时候孩子不感兴趣,可能真的是不感兴趣。而专注力强的孩子,往往会对新事物更具备好奇心,同样一件事也会钻研时间更长。 可能有的家长要问了,那专注力怎么培养呢? 其实,与其说培养专注力,不如说保护专注力。一个人的专注力是会通过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当然,这一过程中也会受到睡眠、生长发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但在很多家庭中,破坏孩子专注力的行为,屡见不鲜。 比如,孩子正在用颜料肆意创作,家长却走过来说:“你这个画的不对,太阳怎么可能是蓝SE的,而且你看你这个树吧,你得这样画……” 再比如,孩子正在公园里玩得开心,家长却跟在身边各种干涉:“不许玩土,脏死了……别跳水坑……小心!别摔下来……” 家长干涉太多,会一次又一次打断孩子的独立思考,专注力的发展也随之被扼杀。所以,想要孩子专注力差,你就寸步不离守着他,什么事都替他做。 作为父母,我们真的需要多给孩子留出一些空间,让他自己去发现、去思考,他的专注力才能发展起来,也自然而然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好奇心,而不是靠父母推着去被动学习。 分解降低难度,恰当时帮一把 就像孩子们初学骑自行车,如果直接上去骑,可能会摔很多次,也很难学会。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家长只需要安装两个辅助轮,等孩子适应后拆掉一个,再适应一阵子,再拆一个,然后孩子就能稳稳地骑了,也不害怕了。 然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就像直接扔给孩子一个山地车,要求孩子跨上去就能骑起来。 所以,面对孩子容易畏难的事请,我们不妨学习自行车辅助轮的方法,将一个任务拆解,一步一步来,必要时扶一把。这样,难度降低了,孩子也更加有信心去尝试。 《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马丁塞利格曼曾经说过,想让孩子成功,就先得让他学会接受失败、感受痛苦;然后不断努力,直至成功来临。这里的每一个过程都不能回避,因为失败和痛苦是构成成功和喜悦的最基本元素。 很多时候,是我们成年人的期望太高,导致孩子不敢失败,不敢尝试。作为父母,我们自己先要学会接受失败,然后教会孩子接受失败,因为只有输得起的人,才能在失败后爬起来,继续努力。 毕竟,解决“难”并不是终极目标,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才是我们应该用心去领悟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