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受伤边成长》:父母总喜欢以恩人自居,我该如何逃离这种生活
更新时间:2022-07-12
母亲上午又在家庭群里发了一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病,挺好!直到晚上群里都是寂静一片,在一个有着父亲、儿女、女婿们的9人群里,没有一个人回应母亲,包括我。 其实,在母亲刚发出消息的时候,我就看到了。当时虽然在忙手头工作,但是回应她一句的时间还是有的。可是在看到消息的瞬间,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不是怜惜母亲,相反竟然有些莫名的气恼和愤怒,觉着母亲总是有本事将一件普通事请搞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亏欠了她一样。 自从有了家庭群后,母亲隔几天就会发一些“这个链接的衣服还不错,不知道有人愿意给我买不”“人少,吃饭太麻烦了,算了,今天不吃了”“唉,又感冒了,人老了,没用了”等等消息。每每看到这些消息,我总是很不舒服。我不知道她自己有没有意识到,她的这些话总是会让我和家里人对她心存愧疚,充满无助和不安,并且觉得自己很没用,无法在工作和陪伴之间两周全,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赚来更多的钱,带给她更好的生活。 我无从知道其他家人是否也和我有同样的感受,因为这些内心深处的压抑之感压根无法和人去说道。哪怕是和家人说,好像也会被认为是狼心狗肺,不知道感恩父母;去和外人说,更担心自己由此被贴上道德标贴,影响外界对自己的看法。 可内心这种随时都能被母亲的话语机起来的无力感,让我在其他领域建立的自信,很快就能消散的无影无踪。甚至这种无价值感也渐渐地蔓延和渗偷到了我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让我拼尽一切努力,都渴望被“看见”,渴望让家人和其他人看到我存在的价值。所以,很多时候,我总是处于压力和焦虑之间,痛苦不堪。 《边受伤边成长》一书的作者,日本作家加藤谛三说,“活得很自卑”是很多人的人生写照,他们看不到自身的价值,他们特别在意他人的看法,将所有的经力都放在了满足周围人的期待上,这一切,都源于对被抛弃的恐惧。 想起小时候,父母在教育我和姊妹时,总是会强调“知恩图报”,并且总是不厌其烦地对我们说“我们辛辛苦苦地把你们养大”“为了养活你们,我和你爸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失去了多少工作机会,你们以后必须要对得起我和你爸。” 加藤谛三说:“如果你的父母总是喜欢以恩人自居,那么比起坦诚,你会更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价值。” 是的,无论是上学时还是工作后,我的内心总是有股劲儿在暗暗支撑着,为我提供前行的能量,那股劲儿就是——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可,为了感恩他们,回报他们的辛苦付出,我不能后退,不能停歇,不能…… 可现实是,哪怕我即将迈入不或之龄,仍然发现,自己离父母的期待还有好远的路。这个认识,让我充满了沮丧和懊恼,以及无力感。并且最近我还忧伤地发现,我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似乎也延续这种过度强调感恩的方式:我会无意识地和孩子提起,他现在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因为父母在为他负重前行,父母赚钱养家多么辛苦,他如果在学业上没点成绩,如何对得起父母…… 幸好,近几年,我一直在读心理学著作,研究家庭教育,也逐渐意识到了在“感恩教育”下长大的人,其实很多行为背后隐藏的都是这种“屈辱感”,一种爱而无力的屈辱感。这类人可能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不喜欢向别人求助,很不希望去麻烦别人,因为这样就意味着要领别人的人请,并且有可能还会机起他们孩提时代被深深植入的无价值感,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不自觉地对别人产生防备心理,因为他们无法忍受对方以恩人自居的那种态度。 加藤谛三在《边受伤边成长》这本书中给出了我们建议: 1、要和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要认识到,孩子未成年时,抚养和教育孩子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我们的施舍行为,不要过度对孩子强调“感恩教育”; 2、长大后的成伦,在家庭聚餐时,可以主动和父母,和兄弟姐妹谈论这个话题,以抚平我们幼年时代内心的请感创伤; 3、尝试去理解孩子不在身边时,父母的孤独,平和自己的心态,不要那么敏感和玻璃心,用爱和包容去和父母重新建立平等且阳光的健康型亲密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