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生活 | 知识 | 儿童 | 老年 | 男性 | 女性 | 运动 | 保健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疾病 |

烂泥坑里莫索出致富新门道

本文转自:雅安日报

时 代 感 言

“时代在进步,当农民也要进步。这样才不会被时代的洪流抛在最后。我做什么事,都喜欢问一句‘为什么’。就是在无数个‘为什么’变成‘原来如此’的过程中,我不仅获得了田地里的丰收,思维和视野也更开阔。”

雨城区上里镇既是旅游重镇,也是雨城区的农业大镇。

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上里镇都有拿得出手的“珠玉”产业。在上里镇,严蕴泉的名字基本上人人皆知。

“很能干的一个人,手里有3项发明专利。”这是乡亲们对严蕴泉最直观的印象。

接下“烫手山芋”

丢荒地里寻找生财之道

严蕴泉在上里镇经营着一家家庭农场。“现在的郑湾村是原来的郑湾村和五家村合并的,我想为乡村振兴做点贡献,让这里兴旺发达。”严蕴泉介绍,基于此,他给农场取名为郑兴家家庭农场。

农场占地60亩,这60亩地在2015年还是一块废弃的海虾养殖基地。看着良田被丢荒,严蕴泉和郑湾村村民一样,内心焦躁不安。在TUO贫攻坚的过程中,村“两委”提出将废弃的海虾基地改为水产养殖基地。

这是一块“烫手山芋”,没人愿意接。

然而,严蕴泉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中,把这块山芋接到手里。

“之前发展养猪产业时,当地党委政府十分支持我,我相信他们。”严蕴泉说,“我也是农民,乡村振兴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考虑到荒地附近水资源丰富,他决定养鱼。

村干部知道后,心里有点拿不准。毕竟有失败的案例在前。

“老严,希望你深思熟虑,养猪你在行,养鱼你可是没有一点经验。”郑湾村党总支副书记郑昌一脸严肃地说。

严蕴泉却一脸笑容地回答:“放心,这里交给我,我一定搞个名堂出来。”

严蕴泉根据地形地貌,将60亩土地重新进行规划。采购几十万元的防渗土工布和防腐木,对鱼塘进行全方位铺垫。

中间藕塘、四周鱼塘,相连接的部分保留了2米宽的通道,通道旁种满黄桃、李子和柑橘等水果。

鱼塘蓄起水,第一批投放了近1万公斤鱼苗。

在严蕴泉的经心管护下,2016年年底,水产养殖大获丰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按照当初与村上签订的合作协议,兑现了村上1.5万元的分红,这1.5万元是郑湾村历史上第一笔经营新收入,使该村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潜心专研技术

鱼塘里创造3项新发明

从养猪到养鱼,严蕴泉走了不少弯路。

之前,村民经常看到严蕴泉的鱼塘里,鱼在水面翻着肚子。很多人都不看好,私下都在猜测,他还能坚持多久。

严蕴泉对村民的玩笑话一笑而过,他反而沉下心去钻研养殖技术。

养鱼对水体含氧量需求大,严蕴泉到处找增氧的办法。鱼类产出的杂物味道不好闻,他就研究怎样除臭。鱼的产出物经过处理后,直接排掉既浪费又影响环境,于是,他又研究怎么把养鱼和种藕结合起来,达到循环种养的目标。2018年9月,严蕴泉获得“一种增氧除臭溶水池”和“一种多用循环养殖技术”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尽管如此,2020年之前,老严的养鱼之路并不顺利。“每年都要死几千公斤鱼,一次损失就是十几万元。”严蕴泉继续研究当晴天鱼塘含氧量降低时,鱼塘底层也有充足氧气的方法。这一琢磨,2020年1月,严蕴泉再次获得了“一种改地深层增氧系统”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短短3年,严蕴泉取得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鱼塘配上科技装备后,鱼的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

“你别小看这60亩地,一年能出产莲藕5万公斤、鱼类5万公斤、水果3.5万余公斤。”严蕴泉说,“明年,我计划在现有基础上再加大科技投入,预计年产高品质鱼15万公斤!” (雅安日报记者 胡月)

  • 上一篇:甲减患者应该如何饮食调节?看看吧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