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究竟怎么练(内外论)
更新时间:2022-06-06
武术,究竟怎么练?这个问题有数不尽的答案,千年武学传承,通过不同的练习原则、方法和过程,不断刷新着通往至高境界的途径。继前两期话题,后续将集中讨论“怎么练”,下表做了简要的逻辑梳理和论点提纲,依次参照逐一展开。希望大家积极留言、投稿,交流共进! 武术练习·内外论 众所周知,传统武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虽然没有还原论和解剖学的理论支撑,但有“特殊语言”的表述。而在特定的语境下,这种表述清晰明了且被广泛理解接受。倡导武术科学化只是相对于现代科学体系而言的一种“语言转换”,如同计算机所用的C语言和国际贸易需要的英语翻译等。 以身体为参照的“内外” “内连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武术练习强调“内外”,内在的“气”有众多含义,在此仅从字表理解——呼吸。在呼吸方式上有太极拳的深匀细长、开吸合呼和南拳中的吐气发声、以气促力等。即注重对呼吸系统的锻炼,包括肺的通气与换气,肺活量、最大摄氧量,有氧、无氧耐力等影响呼吸机能的重要生理指标,进而促进血液循环系统的健康发展。 外在的“筋骨皮”分别指代人体“运动系统”中的“肌腱、韧带——骨骼、肌肉——皮肤”三个层级。武术练习首先对外在的身体形态有直接的作用,通过多种练习方法,锻炼皮肤感触觉的灵敏或者迟钝,比如太极拳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和硬气功的金钟罩、铁布衫。另外,追求肌肉维度上的粗大或纤维结构的优化,比如南拳的劲粗力猛和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最后,进一步开发肌腱韧带的活新,通过对神经系统和本体感觉的锻炼,充分发挥运动功能。比如武术中周身相随、感而遂通的应变和身备六合、力贯指尖的整劲。 武术练习中身体的“内外”不仅局限于“气与力”的初级层面,不单是追求“形态、机能和素质”体能结构上的局部变化,而是注重运动与呼吸、循环、神经等系统的整体功能地综合开发,这与“分解还原”的西方训练学有着巨大区别。另外,体能决定技能的形成与运用。武术技能以“拳种”为呈现方式,且拳种也分内外。 以拳种为参照的“内外”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明清史学大儒王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首次提出武术“内外家”之别。其用语简洁、开宗明义,以少林为参照,对比说明了内家“以静制动”的拳种特点。内外不仅是拳术风格的差别,更是武术发展层次的分化。1.0时代的武术讲求有力打无力、大力胜小力的基本物理准则。而2.0时代的武术超越体能+技能层级,吸收融合了文化内涵,有了基础理论支撑,武术不再是莽汉斗狠、三拳两脚,多了些文明修为、儒道学养。伴随着大的社会历史进程,这是武术的文化过程,也是技艺发展的必然。 结束语:武术,究竟怎么练?攀登武学高峰、条条道路皆可选,但“内外”原则不可偏。武术练习内外合一的整体观,可内强外壮、体技双全。内外兼修的武化思想,能磨砺身心、术道融合。 另外,武术练习外显于形、内化为神。有内外兼修、亦有形神兼备。下期接着讨论…… 闫之凿凿 202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