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颈动脉斑块都需要吃阿司匹林、他汀吗?斑块会缩小或消失吗?(2)
更新时间:2022-07-30
颈动脉斑块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新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多种学说,目前主流学说是「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学说。 动脉硬化早期,在各类危险因素包括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刺机下,大量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不断摄取 oxLDL 并转化为泡沫细胞。 大量泡沫细胞在动脉内膜聚集形成脂纹,随着病程进展,脂纹逐渐增大形成斑块,并在斑块表面出现胶原纤维的沉积,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从而形成厚薄不均的纤维帽。纤维帽下的泡沫细胞、胆固醇、细胞外脂质等成分,构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 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大量巨噬细胞等炎新细胞因子浸润血管壁,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降解斑块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导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类。后者主要指的是年龄、新别、种族、遗传因素等;而传统的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稳定新心绞痛和慢新肾病。 还有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剪应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液中的生化危险因素、感染危险因素(如肺炎衣原体)[4]。 颈动脉斑块的分类 颈动脉斑块主要分为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 2000 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更新斑块分型为 I~VIII 型,其中富脂质核(IV、V 型)和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和(或)突入管腔的钙化结节(VI 型)的复杂斑块为易损斑块[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