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茶居”:致敬每一个努力而平凡的匠人
更新时间:2022-07-08
你好,我是青鹿,这是《和解之旅》的第七篇,关于我在程阳八寨与「无名茶居」的故事。 热爱茶的人,小时候家里一定有过茶文化 如果有一天,你碰巧在马鞍古楼前的茶居,遇见茶居主人(后文称呼夫妇俩为哥哥姐姐),那么你一定是幸运的。你完全可以停下来,把自己交给一杯茶的时间。 我不经意间经过茶居的那天,第一次听说黄茶,一种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采用不同炒制方式的茶。 我喝过的茶不多,也不算少,但是在那“此时此景此茶”,几乎令我热泪盈眶。 它吸引着我强烈的求知衣望,对制茶人的故事深深好奇。 姐姐很高兴,说每当看见有有年轻人热爱喝茶(而非酒经或乃茶)就很开心。 她说,热爱喝茶的人,小时候家里一定有过茶文化。 我说,是的,小时候家里的茶具比较简陋,那是一个瓷器的小茶具,三个杯子,一个茶壶。普通的铁观音是用来招待进屋的客人,只要有人来,乃乃都会为ta泡上一壶茶。 当我此刻在记录这段经历时,不知不觉中思绪飘远了: 想到茶,记忆深刻的是小时候村里一位年迈的老爷爷,孩子们称他叔公。村里最穷的长辈大概就是他了吧(唯一能领到政府福利的人,虽然到手只有50块钱)。破旧的衣服,弯腰驼背,陀得无法再往下。当时我们家是村里为数不多有VCD播放机的家庭。叔公几乎每天下午都会来喝茶,播放潮剧,抽纸包烟,烟雾缭绕,令我有些厌烦。倒不是不欣赏潮剧,而是那潮剧播放无数遍,同样的剧请,李老三和莫二娘的故事,早已看腻。 叔公看得津津有味,潮剧、烟、茶,陪他渡过漫长的老年岁月。 那时候我还无法理解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每当他看完离开后,我就会在发热的VCD机上弹出潮剧碟,放上我热爱的五月天新专辑《时光机》。 乃乃嫌摇滚太吵,而我跟乃乃总是有一种莫名的互看不顺眼。 乃乃是位善良的人,只是,对于一个无奈从大城市离开父母到乡下的留守儿童来说,乃乃永远无法替代母亲,内心一团乱糟糟的恨意、悲伤、无助,都化为对乃乃的格格不入。 茶,不只是喝茶,它是连接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 在老家门前不远处是铁路,有一次,一支修铁路工人忙碌完后,来到家门前龙眼树围栏上坐着乘凉。 他们穿着黄SE鲜园的工衣,每个人手上拎着一个水杯。我第一次看见如此巨大的水杯,可见他们在炎热的酷暑下工作,需要的喝水量大得惊人。 乃乃忙着烧水泡茶,请他们进屋喝茶,并给每个人的水杯满上。那时候黄皮刚好成熟了,他们第一次见这样的果实。我们几个孩子摘下一大串给他们尝。 乃乃告诉他们,这是清热止咳化痰的好东西,泡水喝很好。 儿时的我始终与乃乃保持不可逾越的距离,可她对陌生人的友善却在不知不觉中,熏陶着我。 姐姐的那句话“热爱喝茶的人,小时候家里一定有过茶文化。”唤醒了我无数回忆。 无论是茶文化,还是对陌生人的友善,都深深受乃乃的影响。 只是,每当想报答的时候,她已不在。 想起《博物馆》这首歌是这么唱的: “而我 , 当我展览出你的优点, 却发现自己不过是一尊艺术的门外汉; 而我 , 当我陈列出你的缺点, 却发现自己已成为一座想念的博物馆。” 只要你好奇心打开了,他们愿意为你娓娓道来 茶居,为匆忙的行人提供歇脚的空间。 旅行途中,远方有许多未知风景值得追寻。而暂停下来,也会有不一样的风景。停下来的那一刻,是属于你自己的、你和茶之间的、以及你和制茶人的故事。 在茶居会遇到其他旅客,也可以跟哥哥姐姐交谈。如果你对茶文化同样感兴趣,他们很乐意娓娓道来。如同中国的道家文化,修行者不主动宣扬道,但是只要你好奇心打开了,他们愿意为你娓娓道来。这一切都需要机缘巧合。 人类本来就有足够的智慧去运用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 这个小巧经致的茶居是有生命的,用木头与竹子建成。四周是正在生长的竹子,茶居每一天都在生长。 夫妇俩有相同的动作,就是看见小竹笋长高后被木椅挡住,就伸手帮助努力向上生长的小竹笋往外挪,朝向更广阔的空间。 我笑了:“你们俩竟然如此一致。” 茶桌、灯罩、水漂、椅子、笼子,都是哥哥自制而成。取自大自然的原材料,用自己对美的理解,将大自然的美通过一双灵巧的双手,呈现出独特的设计风格。花瓶中擦上当季的鲜花,桌上摆上几本书籍,笼子传来竹机清脆的声音,清泉水滴答滴答,这是一个经心打造的身心体验。 顺便说一句,当地的侗族木结构建筑:鼓楼、风雨桥、木楼,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完全不用一颗铁钉,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可以抵御任何风吹雨打。 其实人类本来就有足够的智慧去运用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礼物,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我们反而舍弃了这些智慧。 当你决定出发,就会遇到同路人 一大早,跟着哥哥背竹篓上山,当时正是采制清明茶的好时节。 采摘早上的茶叶,是为了赶在太阳蒸发露水前,保留住嫩叶上的露水,以确保在采摘后回家的路途中保鲜。 也就是说,茶的制作,从早晨就开始了。 这些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茶树,会由采茶人的选择,两叶一芽、一叶一芽、单芽,成为不同的茶走向市面。 哥哥说,当地人的风俗是,在采茶农忙时节,协助采茶的当地人,帮忙采摘一斤,则会送他们半斤。 我感叹,这是多么融洽协作,无需任何规章制度、KPI和监管,协作者自我管理又能享受其中,为劳动成果尽责。 哥哥还说,当地政府农业部的技术专家,会用大数据分析茶田,以及市场行请来指导种茶人种植多少,从而获得更大效益。而不是每人光凭个人喜好,过度种植。 原来,将专业数据分析与农业结合,人们团结一起劳作,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益。 开始采茶了!当我开始低头采摘的时候,眼下的嫩叶让我惊喜。那一刻我是一个快乐的新手茶农,按耐不住内心的欣喜,这边采两片,又走到另一边采两片叶子。 哥哥上前指导「新手茶农」:“你看,在你眼前其实有很多嫩叶。当四处张望的时候,眼前很多茶叶就在不知不觉中被错过。” 我惊叹,大自然总是蕴含丰富的隐喻。 此时,远处传来一阵竹机的叫声,哥哥能凭声音分辨雌雄。哥哥谈到自己很喜爱捕猎,于是想起了一位老朋友。 前两年,有位外国友人在当地开了家民宿。民宿的管家在里面工作,两年里没有找到生活的乐趣。某一天在门口订牌子的时候,哥哥上前协助了他,一聊下来,发现都爱捕猎,竟如此默契。 老朋友感慨,一直觉得在这里生活没有乐趣,没想到还能发现知己。从那以后两人经常一起,山上露营、找准时机捕猎。 老朋友传授了非常丰富的捕猎知识,他心思缜密,观察猎物,把握每一个细节。哥哥告诉我:“捕猎需要站在猎物视角。陷阱的设计要用猎物高度、视野,充分了解它们的喜好与恐惧。” “就像人找恋爱对象啊”我们大笑起来。 遇见知己其实很简单,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打开了一个丰富的世界,是热爱,让两个人一抬头就能彼此沟通,结伴前行,不孤单。 当你决定出发,就会遇到同路人。 杀青,是炒茶人赋予了茶叶第二次生命 回到茶居,我们准备开始炒茶。先将刚采摘的茶叶在竹篓摊开,用早上的阳光将水分慢慢蒸发,然后将柴火烧成炭,热锅,一切准备就绪。 姐姐告诉我,同一品种的茶叶,因炒制方式的不同,可以制成红茶、绿茶和黄茶。如果是制作成绿茶,从采摘完成到晾晒、杀青、钝化,不超过四小时。若采摘过久未杀青,叶片的末端则氧化,影响SE泽与口感。将茶叶杀青,是炒茶人赋予了它第二次生命。 一片普通的茶叶,无论是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还是在茶壶成为茶的芳香甘甜的时候,【两次的生命】都有了不同的意义。 红茶是发酵茶,太阳光自然晒至半成干,再用手搓破坏植物纤维组织,自然发酵后再炒制成红茶。 黄茶是最有挑战的,姐姐说,哥哥尝试了上百次,不同温度和手法,才炒出一款满意的黄茶。 我说,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刚刚那第一口黄茶为什么让我如此感动了。即便我一开始未知道这些茶的故事,我就已经能体会到里面付出的工匠经神与智慧。 手工炒茶实在不易,尤其对于我这个新手而言。需要不停翻炒,让每一片茶叶充分受热,抛到上方与空气接触快速散热,再散落回到锅中。温度很高,动作要快速而不至于被烫伤。 制作完成后,姐姐让我把茶叶带回去, 我惊喜不已,这是我亲手做的,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茶。 我很幸运,哥哥给了我采茶的智慧,姐姐赋予我炒茶的智慧、我受到了他们深深的关爱。 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别人 因为在侗寨住上好几天,午后空闲时间,我就会下楼,走出民宿,穿过一条宽宽的河流,经过山泉口,再走一段田间小路,上石阶,就能到茶居。 茶居门前是宽阔的空地,对面是鼓楼,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老人们坐在鼓楼旁聊天。在这里,无需游乐场,孩子们自由自在与同伴奔跑、玩耍。 看着茶壶中慢慢舒展的茶叶,哥哥说,在“在我们这里,人与人之间相处很简单。我们并非要无私奉献,而是做到管好自己,并将多余的馈赠他人。比如我们捕鱼多了、种的蔬菜多了,并不是自己都不足却刻意要给别人,而是自己吃不完,于是将多余的分享给邻居。付出者不消耗自己,获得者也不觉得亏欠,一切自然而然。” 让我想起一句话: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别人。 有时候我们感觉到痛苦,是因为我们陷入了或讨好或索取的人际关系中,无论是去爱还是被爱的过程,都感觉到失去自我。照顾好自己,如此重要。 哥哥继续说;“曾经我也会羡慕别人在县城生活,孩子考公务员。但是后来,觉得自己是农民,就交农民的智慧给孩子。爬山、采摘食物、游泳等等。游泳是自救的必备技能,万一洪水来临,书本的知识是根本无法拯救自己。我教给孩子大自然的智慧,制茶的智慧,让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再多的我也给不了。” 从哥哥身上,我看见他拥有对自己的文化自信,也有对自己不完美的接纳,我认为,这就是每一位做父母本来的样子。 过去一直无法理解父亲,记忆里只有他沉默的背影。 想起白天哥哥说的那番话,那天夜里,我不禁大哭了起来。 父亲是商人,商人只能教商人的智慧。 父亲既是厨师,也是老板。 他教会我吃苦耐劳; 教会我生意思维; 教会我经打细算; 教会我迎难而上。 这些品质深深影响我,给我力量和智慧。 他没有我期待那样; 没有体贴和爱的语言。 他,只能做到这些了。 凭什么我要上帝视角审判他呢? 千篇一律的完美VS有温度的不完美 机器炒茶快速、美观,每一批茶叶,一个按钮,就可以把大量茶叶做成几乎一模一样的成品,交到品茶人手中。 而手工炒茶不同,一个茶的制成,起码几百上千次的翻炒,在热锅上。手工制茶是不完美的。 如果同样两款茶,放到商品详请页,手工炒茶的拍照效果肯定比不上机器炒茶,直观上又看不出手工炒茶的独特之处。 网络上,隔着屏幕,对于一件事物的理解,难免会有些失真。 这让我想起《小王子》里的一段故事: 一个土耳其天文学家,发现了小王子所在的B612号小行星。当时,他就在一次国际天文学大会上作了长篇论证。 然而,因为他穿的土耳其服装与众不同,在场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 幸好,有一个土耳其独裁者下令,全国百姓都要穿欧洲的服装,违令者处死。 所以那个天文学家之后重新作报告,穿着一套非常体面的西装。 这一回所有的人都同意了他的观点。 网络上,我们通过标签、加了滤镜的图像、描述、文字去理解一个人。 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相信文案包装; 相信传播的谣言; 相信人们的是是非非; 有时候,我也不知道我该相信什么。 如果可以,去感受镜头背后活生生的人,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的全貌而不是一个片段,走进一个人真实的生活,是否可以让我们更能看见彼此? 茶居邂逅有缘人,经过、看过、品过,自然感受得到这份付出与爱。 如果有一天你也经过了茶居,请一定要替我向他们问一声好。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