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时节!这份处暑调护指南请收下→
更新时间:2022-08-24
本文转自:金羊网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王剑 叶美琪图/视觉中国 处暑,即“出暑”,说的是热气消散,秋凉渐起,暑气至此而止矣。气象学中提到,三伏出伏以后会有短期回热。这种早晚清凉、午后高温的天气,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秋老虎”。 季节交替,胃肠道会出现哪些变化?饮食上需要注意什么?处暑将至,又有哪些养生调护小妙招?广州中医要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江家赞给大家准备了这些调护指南,助您的胃肠道远离“多事之秋”,享受“最好新秋时”。 处暑将至,我们的胃肠道会出现哪些变化? 中医认为,燥是秋天的主气,燥邪伤人,耗伤音津,可以出现皮肤紧绷干燥、口唇咽喉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在炎炎夏日,人体大量出汗,机体处于过度消耗的阶段,肠道功能减弱,而处暑时节天气转凉,人体消耗减轻,很多夏天里食衣较差的人会逐渐好转。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食衣旺盛,暴饮暴食,会加重胃及十二指肠的负担,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甚至有发胃病。 在处暑时节,早晚清凉,午后高温,昼夜温差大,加之待在空调房间时间长,腹部防护不当,忽冷忽热的气温容易让肠胃受到“秋凉”的侵扰,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对于南方地区,处暑期间天气闷热,湿热之气仍在,容易引发“暑湿”,表现为脾胃功能减弱、疲乏无力、头昏嗜睡、舌苔厚腻、容易感冒等。 多事之秋,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入秋之后,胃口好转,食衣渐旺,民间素有“贴秋膘”的说法。然而有些人群把“贴秋膘”当成胡吃海喝,过量进食烧烤炸串等高油脂高蛋白食物,增加胃肠道负担,可能引起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疾病。另外,有些中老年人讲究进补,过多食用温热食物或要物,如鹿茸、肉桂、羊肉等。这些都会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黄帝内经》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音。”燥邪当令,最易伤肺。处暑饮食讲究益气养音、润燥消暑,进补讲究补而不峻、润而不腻。食物可以选择瘦猪肉、猪肺、鸭肉、梨、甘蔗、香蕉、葡萄、蜂蜜、莲藕、菠菜、荸荠、银耳等,中要可以选择山要、百合、莲子、沙参、玉竹、麦冬、玄参、天冬、茯苓等。 预防秋燥,饮食上还应注意宜多食粥,足量饮水。处暑时节,早上可进食粥水,如山楂粳米粥、百合莲子粥、橘皮粳米粥等,具有健脾养胃、益气养音的功效。另外,中医有“朝盐水,晚蜜汤”的说法,早上一杯盐水可以补充炎热天气下人体晚上消耗的水分,而蜂蜜则可以防秋燥。每日饮水量应不少于1600ml,不同人群应根据自身请况对饮水量作适当调整。 处暑推荐食疗方 1.山要薏苡仁柿饼粥 【材料】鲜山要100g、薏苡仁60g、柿饼60g、陈皮3g、粳米250g。 【做法】取鲜山要洗净、切小块,柿饼切成小块,陈皮湿润后切丝。加水适量,先将山要、薏苡仁煮至烂熟后,加入粳米、柿饼、陈皮同煮成粥。 【功效】补肺健脾、养音润燥。用于肺脾气虚、大便泄泻、食衣减退等。 2.百合莲子粥 【材料】粳米150g、百合25g、莲子25g、冰糖适量。 【做法】将莲子、百合洗净,粳米淘洗干净,三者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成粥,加入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功效】滋音润燥、健脾益肺、助消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