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生活 | 知识 | 儿童 | 老年 | 男性 | 女性 | 运动 | 保健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疾病 |

葡萄架上“结硕果”“葡萄+”下“好生活”(2)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全国仅有的几个葡萄产地,后郝窑村所产的白马乃、龙眼葡萄就闻名遐迩,由于当时葡萄产业处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一亩地最多能产出五千斤左右的葡萄。九十年代中期,由于盲目追求产量和葡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造成了葡萄产品的滞销。

面对发展困局,当地积极行动起来。改造葡萄架型、改进修剪技术、管控葡萄产量……通过一系列举措,后郝窑村逐渐实现了葡萄从“量”到“质”的转变。怀来县桑园镇党委书记王晓晨介绍,“后来,后郝窑村的葡萄每亩产量控制在2000多斤左右。虽然产量比原来低了,但品质好,亩效益‘不减反增’。”

葡萄种植的思想观念转变了,技术帮扶也在推进。据介绍,从那时起,后郝窑村就不定期邀请农广校专家到田间地头授课、组织果农到先进地区进行技术观摩与交流学习。

侯桂宝就是第一批外出培训的学员。经过培训,他看到了设施农业的发展前景。2019年,后郝窑村积极引进设施葡萄种植的时候,侯桂宝第一个承包了设施大棚,并引进了葡萄新品种。

2021年,侯桂宝种的阳光玫瑰每斤售价30元,仍然供不应求。侯桂宝说,他对发展大棚葡萄充满了信心。据介绍,大棚葡萄不仅让侯桂宝鼓起了腰包,还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发展设施葡萄的行列中来……

“葡萄+”引领乡村振兴幸福路

做强传统葡萄产业同时,后郝窑村的发展思路也在产生着变化。“这些年,我们以葡萄为中心、以湿地为抓手、以温泉为特SE,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侯栋柱介绍说,近年来,后郝窑村大力推进“葡萄+”发展,延长产业链,借力丰富的地热资源,打造具有区域特SE的“温泉葡萄特SE小镇”,同时,深挖湿地资源禀赋,多维度拓宽葡萄产业,打造以“葡萄+湿地+温泉+旅游”的发展新模式,来助推当地的发展。

  • 上一篇:女人体内荷尔蒙不足,身体会有这5大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