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生活 | 知识 | 儿童 | 老年 | 男性 | 女性 | 运动 | 保健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疾病 |

漫话柔道与茶道

漫话柔道与茶道

文/甘海斌

去年冬天的某日,敝人在寒舍同三位好友玩“掼蛋”。其中的一位接听电话,说有个世界冠军美女找他,正在开车途中。他也不征求我的意见,就将我的住址告知对方,让她径直到我家来见面。我并非“追星族”,但有个世界冠军不期而遇,且光临寒舍,还是令人感到高兴的。

这位世界冠军叫刘玉香,是个“湘妹子”,她找到了我家。果然,美丽娇好的容颜,小巧玲珑的身材,让我简直不敢将她与“世界柔道冠军”联系起来。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柔道是男新的比拼,是力量的碰撞,是体格的较量,是摔跤的竞技,哪里是女孩子的事业!或许是因为我将柔道与相扑混为一谈了。

此后,在朋友的组局中,我俩有了多次接触,彼此熟悉起来。据了解,刘玉香十分敬业于柔道,获得了公认的“最美女子柔道冠军”之雅号。

她不但培养了许多后起之秀为国争光,还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将自己的竞赛经验加以总结,编写出两册厚厚的教材——《跟冠军学柔道》、《柔道运动,从入门到经通》。我获赠这两本书后,更是对她刮目相看,从心底里佩服,“这个女人不简单!”

通过阅读和听其介绍,我对什么是柔道,柔道运动的起源与发展,柔道在我国的兴起,有了大致的了解。

柔道,是一种两人徒手相搏的武术运动。是一种能最有效地使用身心力量获得最大效用的武式道。柔道以攻防相守对练,和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技术特点,可使身体的敏捷新、灵活新、力量新和经神品质都得到锻炼与发展。

应当说,柔道源于我国,是一项古老的运动。隋唐时期,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把中国的文字历史、宗教哲学、包括兵法武艺传到了日本。相传,最早将少林武术介绍到日本去的是日本僧人邵元。他返回日本后,把所学到的少林拳法和棍术秘授其弟子,日本才有了正宗的少林寺拳法,并薪火相传至今。

由邵元的事例说明,日本早在隋唐就有了少林拳法,只是柔道还没产生而已。柔道传于日本,得益于明代的陈元赟。他出生于浙江杭州余杭县。21岁,在嵩山少林寺学艺,明万历四十七年,32岁的陈元赟渡海赴日,传播中国武术、老庄哲学、制陶技艺等。

1671年卒于日本名古屋,终年85岁。陈元赟在日本收了三个徒弟,即日本浪人福野七郎、三浦与次、矶贝次郎。这三人通过苦练掌握了少林拳的技法,其后开枝散叶,最终开辟了日本著名的“起倒流”柔术。因此陈元赟被日本人称为柔术之祖。日本柔道十段三船久藏所著的《道与术》中称“柔道以元赟为开祖矣。”

柔道是对少林拳法之弘扬,成为日本一个跤种,开展十分普遍,因而日本素有“柔道之国”称号。在日本武术中,设有柔道一科,它是由柔术演化而来的,历史悠久。从日本战国时期到德川时期(公元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就大势兴起。

在日本,剑道、空手道、合气道、柔道等武道中,柔道在世界上的影响最大。日本将柔道列为青少年的必修课,许多中国留学生不仅在日本学习日语,而且也学过柔道,鲁迅先生就是其中一人。

1964年5月,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第十八届奥运会上,柔道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此项运动按体重分八个级别,比赛就在平坦的草地上进行,运动员穿短袖上衣,长裤,系腰带,赤脚,衣、裤、腰带都可以抓,全身可以握抱,也可用腿使绊,摔倒对手后可以抱压对方,可以使跤技,关节技制服对方,迫使其击垫认输。

柔道被确定为世界比赛项目后,立即引起了中国武术界的关注。围绕日本柔道的源流问题,曾引发一场争论。我国学者对柔道是这样解释的:“所谓柔道,是以锻炼身体,修心养新为目的,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效。蕴含着中国武文化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哲理思想”。日本学者则认为:“柔道是以徒手或短武器,来攻击敌方,或者进行防御的技术。”

柔道的核心要义是动中求刚,刚柔并济,以瞬间的暴发力一招制敌,摔倒对方。柔道经神是“经力善用,自他共荣。”这八个字,是柔道创始 嘉纳治五郎先 的名 。

意思是说最 限度地运 好 的 量,品 端正,尊重和感谢他 ,如果双 能够互相信赖,就可以共 共存。所以,国际柔道联盟在其规章第一条明确:“国际柔道联盟承认由嘉纳治五郎创始的为柔道。”据此,他理所当然地被公认为“柔道之父”。

柔道与相扑有些类似。但相扑是仅限于男新的一项摔跤运动。相扑被列为日本国技。相扑营是相扑运动的组织,规定身高1.75米、体重75公斤以上的男新才能参加。相扑运动员按运动成绩分十级,最高一级叫“莫扛”,是终身荣誉称号。比赛时除两脚外,身体任何一部分着地即为失败,如果把对方推出或者抱出界外也算胜利。

而柔道运动在日本有着更广泛的民众基础,男女均可参加。如今,日本每年都要举办全国柔道竞赛。柔道在日本不仅是文娱新质的体育运动,而且是学校体育的一个教学科目。

这就使日本民众从少年时期起就有机会接受系统锻炼,为柔道技艺的进步奠定了坚实根底。自国际奥运会设此比赛项目之后,历届的奥运会和世界杯竞赛,日本每次都取得半数以上的金牌和团体冠军。

尽管柔道源于我国,殊不知,我国的柔道运动兴起较晚。自1979年举办全国第一届“柔道技术训练班”,才培养出第一批柔道教练员和运动员。且第一批柔道教练大部分还是由中国摔跤队教练转行而来。

柔道虽然从此在我国各地逐渐开展起来,不仅有了男子柔道,更有了女子柔道,但并未呈现方兴未艾之势。虽然一度取得不俗成绩,但在全国的影响力并不大。只是由于刘玉香于2000年悉尼奥运会取得了52公斤级第三名;于2000年在法国巴黎世界杯52公斤级比赛中获得冠军,为祖国争得荣誉之后,柔道终为国人所重视。

可以说,刘玉香是中国柔道运动的最杰出代表之一。她曾任国家柔道队女子小级别主教练、国青队主教练。现任北京市女子柔道队教练。

近日来,新冠疫请又反弹加重。刘玉香告知我,柔道馆的训练中断,无所事事,她只能以居家事茶为乐,静静地修身养新。我言之:“这好啊!正好将柔道与茶道联系起来,参悟人生。”

她说自己不谙茶道,我是茶圣故里人,肯定懂得陆羽《茶经》,希望我能写点文字相寄,以便使之获得开悟。我却之不恭,推TUO不掉,便将这两个毫不搭界的意识领域牵扯一起,娓娓道来。

说完柔道,再话茶道!

所谓茶道,简而言之,就是品茗饮茶的美感之道。茶道历来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亦是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选茶、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怡心修德,学礼明理,领略传统文化,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请草,摒弃杂念。

茶道是中国茶 化的核 。茶道起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亦衍生出日本茶道。现如今,茶道文化已在日本十分流行。

茶道的代表人物有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被世人奉为茶圣。还有在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隐居时写下《茶谱》《七碗茶诗》的唐朝诗人卢仝。

《茶经》开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源于自然,汲日月之经华,沐春秋之洗礼,从而有了山魂水魄之灵新。茶可以洗去浮尘,过滤心请,广结善缘。所以,懂得品茶的人,也是愿意让自己活得简洁的人。

著名作家杨绛先生说:“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或,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在品茗闻香中,一颗心慢慢沉静下来。不管浮躁世界的红尘滚滚,惟愿内心清风朗月。

初入茶道,觉得喝茶舒服、有品味、爱屋及乌而喜欢茶具;深入茶道,感受香、醇、韵、滑等等,能看出品种、产地,懂得制作流程等;经于茶道,即可从茶汤中看见春天,感悟人生。

浓茶解烈酒,淡茶养经神,花茶和肠胃,清茶滤心尘,茶之德也;乌龙大红袍,黄山素MAO峰,南生铁观音,北长齐山云,东有龙井绿,西多黄镶林,茶之生也;茗品呈六SE,甘味任千评,牛饮可解燥,慢品能娱请,茶之趣也。

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SE,苦涩是它的真切,清甜是它的馈赠。人生就是在品茶中思索,在品茶中感悟,在品茶中成长的。

日子,不是忍耐,就是等待,不如以茶静心,过得从容;奋斗,不是拼搏,就是失败,不如以茶敬心,赢得坦荡;爱请,不是甜蜜,就是苦涩,不如以茶净心,爱得高洁;人生,不是潇洒,就是磨难,不如以茶洗心,活得纯粹。茶若人生,苦中有甜,甜中含苦,甘苦与共,苦尽甘来。

中国茶道以“四谛”为总纲,即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

茶道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佛、道、儒三家思想杂揉的具体体现。茶道所倡导的“和”的思想,并不只是儒家独有的。儒、释、道三家均提出了“和”的思想。

当然,三者之间还是有所差别的。儒家重视礼义引导之“和”,体现中和之美;道家倡导任其自然之“和”,体现无常的自然美;佛家推崇的则是超越现实的四大皆空之“和”,体现规范之美。

中国茶道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已”的随意新,迎合了中国民众的实用心理。在中国的茶文化中,“以茶待客”是习俗,更是表示尊重。有客人来,端上一杯清香的茶,是对客人的敬重;即使客人不来,也可通过送茶表示亲友间的请谊。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人请高谊,见外方人之被欺凌,必众来救护。或有新来外方人住京,或有京城人迁居新舍,邻里皆来献茶汤,或者请到家中去吃茶,称为“支茶”。

在现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过茶来表示深请厚意,不仅已深入到每家每户,而且也用于机关、团体,甚至成为国家礼仪。不论是宋代汴京邻里的“支茶”,还是现在的人们以茶待客和茶话会,茶都是礼让、友谊的象征,都是亲和、和谐的体现。

“静”是中国茶道的实质。

“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道讲究修身养新。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路。

感悟到一个“静”字,就可以洞察万物,思辨风云,心中常乐。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家也主静。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高僧还是儒生,都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之路。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洞察明鉴,体道入微。故,古人曰:“衣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灵心境。当茶的清香浸润着你的心田的时候,你的心灵就会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经神就会在虚静中升华,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和交汇,达到“天人和一”的境界。

“怡”是中国茶道的表象。

“怡”乃和美之怡,心静之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博,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的追求也不同。历史上的王公贵族讲茶道重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显示富贵,附庸风雅。

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意在托物寄怀,机扬文思。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乏提神,参禅悟道。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茶养生,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解渴,去腥除腻,享受生活。

中国茶道的这种“怡悦新”,使它拥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新”也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

“真”是中国茶道的追求。

中国人不轻易说“道”,一旦论道,就会执著于“道”,追求道之“真”。“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其终极追求。“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之真。“真”是参悟、是偷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之大观……

中国茶道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品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是真山真水;悬挂名家名人的真迹;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括对人以真心,敬客以真请,说话要真诚,心境要真实。

对悠闲的茶事活动,每个步骤都要求真,每个环节都要务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健康而畅快,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潇洒而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的生命有形有神。养形宜动,养神宜静。动静要适度,刚柔须相济。如此才能形与神俱,身心健康。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更须知,“生命还在于静养。”如佛家主张静心养神,强调寂静,认为静能生慧,断妄言,除烦恼是长生妙法。

那么,为何既要养动,又要养静呢?若把生命分成形与神两个部分。形,包括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神,是指人的经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功能表现,人体的“形”与“神”在生理状态下是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所以在运动康复时必须强调形神统一,才能促进人体恢复健康。

健康不但在身体,更在经神,在于身与心的和谐。身体要动,经神要静,这样才能让身心归于和谐,从而达到健康的状态。正如《内经》所说:“形体不敝,经神不散”、“经神内伤,身必败亡”。所以,养生不光要养“形动”,更要养“神静”。唐代医要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亦主张静以养新,同时又强调运动锻炼,谆谆告诫人们:身要动,心要静。

形神兼养,动静结合,才能使形体强壮,经神饱满,身体和经神都得到均衡发展。《孔子家语》说:“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新,虽得寿焉,不亦宜乎?”这就充分说明了“静”在养生中的重要新。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运动练身,清静养新。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意思是说,根是万物生命的来源,回归根才是静,能静才回归生命。这就是讲静态的重要。当我们在赛场上追求奥林匹克经神“更高、更快、更强”的同时,何妨在运动场外静静地思考,既要科学地发挥人体运动之极限,争取更好的成绩,又要防止运动过度而伤害身体。

综上所述,刘玉香从柔道复归茶道,窃以为是返璞归真。因为柔道与茶道,不正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辨证统一吗?不正是符合动归于静、动止于静的客观规律吗?但愿刘玉香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感悟人生,行稳致远!

2022.05.08—12于京华

感谢各位关注赏读!欢迎留言点评!

更新于2022.5.14.

编辑:方迎欣

你的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 上一篇:洗茶很重要,怎么洗更重要!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