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生活 | 知识 | 儿童 | 老年 | 男性 | 女性 | 运动 | 保健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疾病 |

快练是拳,慢练是功

推荐阅读 经典原创文章:入夏,雨季,熬过春天新生的阵痛,才有夏天的澎湃

一、松、慢、存想结合是得力感产生的条件

太极拳竞赛套路有两种练习形式:一是侧重竞赛表演,二是侧重内劲体验。用作竞赛时,有时间限制,有观众,有裁判,有胜负压力,有太多的干扰,因此太极拳走架过程中的诸多用意内容不能从容落实。用作内劲体验时,没有时间限制.没有太多的外在干扰,如果觉得打起来别扭不得劲,可以停下来保持某个姿势加强存想找回感觉。甚至可以退回来重新体验,可以慢、很慢,甚至越慢越好。

所谓感觉就是得力感或称得劲儿。关于得力感,前人有许多描述。郝为真说:“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李雅轩说:“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之于江河间。”武禹襄认为“牵动往来气贴背”,“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运劲如抽丝”。等等。

得力感的产生与得力感的体认,是通过松、慢、存想三者协调运作而实现的。放松是肢体上的要求,慢是运动速度上的要求,存想是经神意念上的要求。

做个试验:手臂平伸出去,紧握拳,整个手臂张紧用力,再松开拳成掌,手臂肌肉放松不用力,越松越好。细细体认这两个过程,哪一个过程中臂沉重有力,哪一个过程中臂轻飘无力,非常明显,放松状态的手臂反而觉得沉重有力。

套路练习时松柔不用力,沉肩坠肘,手臂就重起来:气沉丹田,腹部松净,身体就重起来。四肢、躯体重起来,压下来,就要去支撑、去托起这些重感,于是,虚领顶劲、腰形上顶、拔背、挺膝等向上的用意过程相伴而生。愈松,愈压得沉重。身体各部有负载肢体重力体验之日,就是太极拳内劲上身之时,重力感愈明显,内劲质量也愈高。压与托,相辅相成。互争互抗。除了上下的压与托及对拉拔长,还有左右之间、前后之间的互争,两手互争,手脚互争,头手互争等等,无处不争。得力感明显的部位是胸背,“牵动往来气贴背”,即是此得力感。其次是手,腰起主宰作用,如果腰失去得力感,全身得力感尽失。

慢、放松,最容易体认出稳实有力之感。慢练、肌肉放松的拳术较之快练的拳术,更有厚实有力之感。

二、身心兼顾,内外联系

得力感不单纯是身体方面的体验,它是与外界有联系的,与外界联系的存想。可以用“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来指导。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的最经微物质,也是构成伦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经微物质。

“气”在古典太极拳文献里经常出现,除具有物质含义外,在不同的地方还有其他不同的含义。如“气宜鼓荡”之“气”就同时具有气势、物质的含义。长期练功的,能感受到体内气的存在。比如在腹部,就有诸如蠕动、气团活动、宽畅松净等多种感觉。

察“气宜鼓荡”:鼓,有振动、膨胀的意思;荡,有摇动的意思。鼓荡就是生生不已的运动宛如可伸缩的立体球,能向八方辐色动荡开去。有的人行拳时气沉丹田,腹部宽畅松净,或腹部有气团活动之感,但仅用此冠以“鼓荡”是不全面不贴切的。

关于鞋子尺码,一般是按照正常运动鞋来参照,如果是脚比较大,或者比较胖的,就选大一码的!

太极拳要“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这不仅仅是对动作姿势的规定和要求, 同时还有对意、对气势的要求,只有照此去做,气势、意念才相对容易做到无缺陷、无凸凹。李亦畲说:“衣要周身无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有些气功在练习时要求意念放大:头刺蓝天,足擦大地,顶天立地,全身充盈于整个宇宙空间,身体内外界限模糊不明,我即空气,空气即我。此时,体内细微的生理活动、气感等都会被放大,有天地空气随之鼓荡之感。这个鼓荡,是先有心理活动、身体配合,后出现生理反应,继由体内生理活动有发到体外心理活动放大得到。

为使气宜鼓荡,应在经神意念放大的同时,“神宜内敛”。在武禹襄的《太极拳论》里,“气宜鼓荡”后面紧接“神宜内敛”.就是提醒不要只有空气没有我。忘了自身与忘了身体便是没了本,便是无本之木一无所求了。舍弃己身凭空想象或执著已身不试着与外界联系都无法产生鼓荡。气宜鼓荡需要有与外界联系的心理活动过程,也就是经神意念放大。而得力感的得到需要身法和心法、 内与外的配合,统一。

三、快练是拳,慢练是功

杨澄甫先师有“练架子愈慢愈好”之说。大成拳的试力、莫劲儿,也有越慢越好,使试力的变化让外人看不出来,只有自己“身”有体会之说。对于这些说法,以及类似的说法.如“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四两拨千斤”等等。我们在理解时绝不应该在字眼上钻牛角尖,如果钻字眼就会走进死胡同。如愈慢愈好,慢的极限是静止不动,静止不动了,你还练什么拳!走架用竞赛表演的速度打,相对较快,同时用意的内容势必也是相对要少.侧重得力感的获得。用莫劲儿的速度打,相对要慢。慢练时,由于体力、经力、功力、心请等因素的影响。有时是慢不下去的,有时可能还会出现腰酸背胀的请况。如果出现腰酸背胀、心力不济,就要快练,要参考竞赛速度打,不要一味地慢。

太极拳走架相对少林拳术。是慢练,但就走架自身而论又是速度相差很大的练习。以传统太极拳为例,快练需10分钟左右.慢练需40分钟左右甚至更长。时间相差三四倍。快练与慢练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慢练时充盈、膨大、整体、人不可侵、被动防守、得力的感觉明显。慢练时如果舒展不开来,用意强了些。无味道了,说明慢过头了,僵硬了,要适当变快。快练时蛇行绵软无定向,如水渗偷无孔不入,主动出击的感觉明显。快练时如果轻飘不稳,烦躁无味道了,说明快过头了,无所依了,要定下心来,适当变慢。一趟架子走下来,会有一些平常难以体验到得力感的所在,这对习者来说就需要注意了,要调整身法,改正动作,加强存想,单式反反复复体验,寻找得力感。年轻时架子低步幅大,身手配合恰到好处,有强烈的得力感。年纪渐长。力不从心,步幅变小,不敢下蹲,动作姿势就要做相应调整,比如身手幅度相应紧凑,以与小步幅、高架位一致,仍不失得力感。

太极拳套路练习,四肢慢慢地伸出去,慢慢地拉回来,既无速度又无力度,打谁呢?太极拳套路的直接技击作用几乎是没有,它的间接技击作用又如何衡量呢?我们可以通过自身对走架过程中得力感的体认、间接感知来衡量走架时间接技击作用的效果。

太极拳走架的目的之一是练出内劲,而内劲的获得就是通过对得力感的体认。

太极拳中所用的意,它的运行立体路线亦是走的太极图,很像一个钢球或棒球上的接合缝。同时,太极拳的一动就有一个圆圈。在这个圆圈当中又要分清虚实,所以“意”一动也就要成一圆圈,而这圈是根据王宗岳说:“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的这句话,通过实践则形成了太极拳所独有的特点。现以俯视图说明如下:圆中s形掉头,即所谓折迭处,圆周上小圈即转换处。实际上转换小圈的数目并不一定。

所谓意的路线就是波头的路线,由俯视图所见。在每一瞬间,波头对上或下,左或右,前或后的三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接着便传递到相应的气脉中去,从而使这个气脉也反映了和这种路线相仿的虚实变化。这些虚实变化又通过无数脉络,最后在骨肉上反映出来。由于意的灵活具有无穷的可能新,而且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比得过,所以实际上已不需要,你也不能再在虚实变化的策动力方面加以任何改进了。不过若是再提高一步的话,那就是干脆连意的策动也一并取消。这又是怎么说呢?老子说,“复归于自然”,便是这个境界。

归纳起来说,关于虚实的初步练习,实际上完全是重心转移的问题。中级阶段的虚实开始和气结合起来了,也就是变成了中气转移的问题;到高级阶段,在重心和气方面,几乎都可以保持平衡了,只是在心意和劲头方面来分虚实。最后,不分虚实而自有虚实,方为最高。至于人的心意比电磁反应当然还可能灵活到无数倍,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人工的调整装置能够赶得上。问题只是在于如何把被调整的气和骨肉逐步跟上去。

  • 上一篇:解读“横气填胸”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