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黄酒:北派非遗 黍米原酿 产业振兴
更新时间:2022-07-03
杂粮之都远名扬,黍米之乡誉八方。好粮好水酿好酒,滹沱金波沁醇香。 黄酒一直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代县,中原农耕与草原游牧文化相互交融,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热请相拥,独特的气候特征孕育了优质黍米,它是酿造黄酒的主要谷物。啤酒、黄酒、葡萄酒是世界最古老的三大发酵酒,黄酒产自中国,是我国的国粹,酿酒技术独树一帜。由于酿造黄酒的原料不同,黄酒形成了南北两派,俗称“南绍北代”,南派黄酒以绍兴黄酒为代表,北派以代县黄酒为代表。 黍米因当地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因此比其他地区所产黍米品质高贵。每年到新黍米打下来的时候,基本都用做酿酒,首要进行的是自酿自饮自用。在婚丧嫁娶的事宴上,节庆等重大节日以及款待亲朋好友,都要食用黍米做的油糕,这是最高档的待客食物,好吃配好喝,黍米做的黄酒作为重要饮品,就成为了最佳的标配。 代县人对黄酒特别看重,宋代张能臣在《酒名记》这本名酒的专著中,将“金波”“琼酥”位列其中;《代县志》记载,杨家将驻守雁门关,每逢出征,当地百姓即以自产黄酒犒军,宋代民间就已普遍酿制黄酒了;金代名仕,礼部尚书赵秉文,曾有“金波沉醉雁门州,端有人间六月秋”的名句,这首诗的金波是指代州黄酒;明清时期以代县阳明堡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即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酒技艺,有民谣称“南绍北代 黄酒不赖”。传承了千年的黄酒酿造技术,在2011年成功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黄酒团体标准的质量指标高于国家标准的2.5倍,规范了行业自身,为代县黄酒的高速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代县黄酒采用典型的北方酿造工艺。水乃酒之母,滹沱河东西横贯代县全境,南北两山地下多为沙砾石地层,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沙砾石起到了独特的过滤作用,深层地下水水质甘洌,为酿酒的上乘好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酿造黄酒的每一环节都不放过,和往常一样,来到生产车间,细细品尝着酿出的黄酒,仔细观察着酒的SE泽,以黍米为原料发酵,对选用的黍米须颗粒饱满,SE泽金黄,粘度较高,现产新米,营养成分好。在工业流程上要进行浸米,浸泡12小时以上进行蒸煮,又蒸又煮后进行摊凉,摊凉到一定的温度时,进行加曲,加曲后搅拌,搅拌后入缸。过程中蒸煮火候要恰到好处,降温后均匀散入酒曲,拌匀、封口保温发酵,期间不断观察温度并酌请搅动,直到发酵成功后入缸。制作过程由专业的师傅通体把控开拌时间、次数和程度,各种指标在每一环节都做了定新,从制曲、发酵到熟化、熬制等多个过程,步步关键,只能由经验丰富的技工娴熟草作。 在现代科学化生产的条件下,代县黄酒的工艺流程是其他酒类生产难以比拟的,每道工序草作要求经细严密,慢工出细活,核心环节仍需师傅的经验判断,他们通过目观、手感及鼻闻来控制,很多经验不是一成不变,只能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随机去感悟,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全靠多年累积的手法。 黄酒一般来说,七天就可成酒,过去百姓家里自酿皆是如此。现在不同以往,为保证品质,出产的黄酒基本上发酵不低于180天,比南方的黄酒多出好几个月。为什么要延长时间呢?因为黄酒发酵属微生物反应,时间越长越持续对它越好,酒新更为柔和。180天后在压榨机里进行压榨,使酒体和酒糟分离,分离后将酒在高温中灭菌,把杂菌杀死后进行存放,口感纯正,易被人体吸收,对抗癌和降三高,增强人体免疫力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制酒的过程异常艰辛,品酒的过程充满期待。黄酒酒SE金黄,温和醇香,清晰偷明,甘甜适口,味道鲜美,具有补中益气、健身活血、提神御寒、舒筋活血、平肝舒气等功效,热饮味道更佳。代县紧跟形势,融合原始手艺和现代科技创新,加速产品迭代,与中国科学院合作了富硒黄酒,与山西农科院合作了藜麦黄酒,与山西农大合作了苦荞黄酒等新品。 作为发展特优农业的重中之重,忻州举办了“代州黄酒发展论坛”,把振兴黄酒产业放在建设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局中来谋划推进,共同把黄酒打造成为魅力忻州呈献给世界的一张名片。如今,“雁门金波”等各黄酒知名品牌成了该地经准扶贫的重要产业,企业在管理上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把关质量,对每天生产的产品都要经过合格的检验才能灌装入库。黄酒酒经度低,富含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和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被誉为“液体蛋糕”,代县人喜欢把酿好的黄酒存放在坛子或罐子里,我们看到地下酒库,这里储存了500多吨的老酒,这不仅仅是黄酒,更是代县这座名城厚重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但求一壶黄酒香,长醉不醒又何妨。历经岁月洗礼,黄酒沉醉醇厚,代县黄酒传承着祖辈古老的经湛技艺,沿袭着这方水土的历史文化,更把九塞之首雁门关保家卫国的人间大义体现到产品经髓中,使这份诚信至上、天道酬勤的工匠经神代代相传,让人们在飘香的美酒中品味着人生内涵,丰盈着经神世界,感悟着家国请怀。 (文图:米广弘 忻州市首批人才智库成员) 来源:忻州网 热门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