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生活 | 知识 | 儿童 | 老年 | 男性 | 女性 | 运动 | 保健 | 饮食 | 预防 | 科普 | 疾病 |

在城市里磨豆腐

本文转自:昆明日报

“嘀嘀嘀”,凌晨4点,床头的闹钟响起,王桂霞起身按掉闹钟,拉开窗帘,窗外还一片漆黑,只听得见淅淅沥沥的雨声。“又下雨了,今年的雨水似乎格外多!”王桂霞这样想着打开了卫生间的灯,刷牙、洗脸、换衣服,4点30分,她像往常一样,拎着个帆布袋子出了门。

王桂霞家在船房河边的一个老小区,从那里步行到市场里的豆腐坊只需要10分钟,但是今天她走得格外慢。雨后的空气十分清新,混着些泥土的气息,路两侧的高楼依稀亮着一两盏灯。这座城市还在梦中,而磨豆腐的人已经在路上。她深吸了一口气,听着鞋子踏在地面上“嗒嗒”声回响耳边。

王桂霞来到豆腐坊的时候还不到5点,点上灯、打开机器,她忙碌的一天开始了。豆腐坊不大,但十分干净整洁,机器轰隆隆地响着,一股浓郁的豆香扑面而来,不禁引人垂涎。“磨豆腐首先要先泡黄豆,豆子被泡得完全鼓胀起来,到了用手一捏即碎的程度,就可以上磨了。”王桂霞把头天晚上就加水充分浸泡的黄豆,一勺勺放入机器粉碎,磨出豆浆、滤掉豆渣,在大锅中加热烧开,再将豆浆倒入大缸后点浆……

“做豆腐讲究慢工出细活儿,一刻都不能马虎。”王桂霞说,“豆浆第一遍要打细一点,浓度高豆腐才好吃;点豆腐要掌握火候,点老了豆腐就没了,点嫩了压不了就坏了。”她嘴上说着,手却一刻也没停歇。

六点半左右,豆腐坊迎来了第一个顾客,是隔壁一家早点摊的摊主,他拿着保温桶打了半桶豆浆,一共20块钱;接着是一个在旁边写字楼上班的小白领,她买了一袋无糖的豆浆;邻居张大爷起得早,他也在王桂霞的豆腐摊买了一盒水豆腐回去当早餐……从泡黄豆、磨豆子、煮豆浆、点卤水,一直到豆腐成型,一套下来要十几个小时,每天凌晨王桂霞就起床干活,一直忙到下午。每天收工后,她还要把所有的器具仔细清洗干净,不能马虎。

2010年,王桂霞在翠湖南路开了豆腐坊,因为用料好、手艺过硬,她迅速积累了不少老客户。“原本只是想着多一门手艺谋生,没想到能坚持这么多年。”10余年时间如白驹过隙,王桂霞一做就做到了现在。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逢年过节,只要想着老顾客都盼着吃一口自己家的豆腐,王桂霞就很少“请假”。前几年,她把豆腐坊搬到了这个市场里,市场在一个小巷子里,两侧是新修的写字楼。每天早上,有匆匆上班的白领会来拎一袋豆浆,也有附近居住的老人会来买两块豆腐。每当被问到这样的作息会不会累的时候,王桂霞笑着说:“累肯定会累,但是这么多年也习惯了,看着咱们附近邻居都来买我家豆腐,夸豆腐好吃的时候,我心里就特别高兴,一高兴也就不累了。”

磨浆、煮浆、点浆、蹲脑、破脑、上脑、包布、压制,这一系列看似复杂、困难、冗长的步骤,经过王桂霞10多年日复一日地重复,早已变得轻车熟路。而那些白胖的豆子,在她的巧手下变成热腾腾的豆浆、绵韧的豆腐,或是薄如蝉翼的豆皮。

都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做豆腐。可对于王桂霞来说,做豆腐已不仅仅是谋生存,更是一份事业、一份坚守、一份幸福。在一张张豆腐布里,在一个个模具里,在邻里一声声的赞美里,都蕴含着王桂霞多年的汗水与辛劳。

  • 上一篇:这糕点好吃不贵,常给孩子吃,个头蹭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