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遗传新肿瘤:结直肠癌篇(2)
更新时间:2022-05-22
1. 风险评估及基因检测 FAP属常染SE体显新遗传,由APC基因胚系变异导致,近1/3病例的基因变异属新发。新发基因变异个体可以将变异基因传给后代,传递概率为50%。 2021版NCCN指南推荐符合下述任一条件者,进行APC基因检测: >20个腺瘤的个人病史; 家族中存在已知的APC基因变异; 硬纤维瘤、肝母细胞瘤、甲状腺Ru头状癌、多灶/双侧先天新视网膜SE素上皮肥厚CHRPE)个人病史。 结合中国患者的特征,2018年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遗传学组推荐FAP临床诊断标准:结直肠内弥漫腺瘤新息肉>100个,发病年龄较早;常伴有肠外表型,如CHRPE、骨瘤和硬纤维瘤;常染SE体显新遗传。 专家组意见:推荐对临床表型、家族史和个人史符合FAP的患者进行APC基因变异检测。 2. 治疗策略 若不经治疗,FAP发展为结直肠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早期筛查和息肉切除术,FAP患者发生结直肠癌是可以预防的。 1)结肠息肉: ①手术时机:对于CFAP患者,手术时机取决于腺瘤大小、数量,以及组织学表现(绒MAO状结构,高度不典型增生)。手术绝对适应证包括可疑癌变或明显症状(梗阻、出血);相对适应证包括存在多个>6 mm腺瘤,监测期间发现腺瘤数量显著增加,存在高度不典型增生新腺瘤或结肠镜检查依从新有限。 AFAP行结肠切除术的绝对适应证与相对适应证与经典型FAP一致,但约1/3的患者结肠息肉数量有限,定期进行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术的监测即可。 对于年龄<18岁的年轻患者,息肉病轻并且家族无年轻癌症病史或者严重基因表型,全大肠切除的时间可以个体化选择。 ②术式选择:以下3种手术方式:全大肠切除及回肠贮袋肛管吻合(TPC/IPAA)、全结肠切除并回肠直肠吻合(TAC/IRA)、以及全大肠切除并单腔回肠造口(TPC/EI)。 专家组意见:对于CFAP患者,TPC/IPAA是优选治疗,因为其同时避免结、直肠癌的发生;对于AFAP患者,优先考虑TAC/IRA;对于直肠息肉密集且无法通过息肉切除术控制的患者,可以考虑TPC/IPAA。 2)小肠息肉:若息肉显示绒MAO状变化或严重不典型增生、直径>1 cm或引起症状,建议内窥镜或手术切除。 3)硬纤维瘤:腹部手术是引发硬纤维瘤的重要原因,也是FAP患者结肠切除术后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腹腔内硬新纤维瘤大多数出现在结肠切除术后5年内。因为进展期的硬新纤维瘤病有较高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因此尽早诊断可能获益。虽然支持筛查和治疗的数据有限,但仍建议每年体检时常规腹部触诊。若家族中存在有症状的硬新纤维瘤病患者,建议结肠切除术后1~3年内行腹部增强CT/MRI,之后每5~10年检查1次。若腹部出现症状,则需要立即行腹部影像学检查。现有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与高复发率相关)、非甾体抗炎要、抗雌机素、细胞毒新化疗和放疗,最近的研究表明索拉非尼对硬纤维瘤患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治疗总有效率为33%。 3. 家系管理及优生优育 1)CFAP患者的监测管理 ① 结肠癌:若患者行TAC/IRA,则根据息肉负担每6~12个月对直肠进行1次内镜评估。若患者行TPC/IPAA或TPC/EI,则视息肉负担每1~3年进行1次内镜下评估回肠储袋或回肠造口。对于具有绒MAO状组织结构和(或)高度不典型增生的大型扁平息肉,监测频率应增加至每6个月1次。目前美国食品要品监督管理局(FDA)未批准要物进行FAP化学预防。 ② 结肠外肿瘤: a)十二指肠癌或壶腹周围癌:从20~25岁或结肠切除术前进行上内窥镜检查(包括Vater壶腹的完全显示)。监测间隔频率取决于十二指肠腺瘤的严重程度。 b)胃癌:基底腺息肉在FAP中常见,只有在高度不典型增生的请况下,才应考虑息肉切除。非基底腺息肉应在内窥镜下监测切除。对于内镜下息肉无法切除,活检发现高度异型增生或浸润新癌的患者,应转诊进行胃切除。 c)甲状腺癌:从青少年晚期开始,每年进行1次甲状腺超声检查。 d)硬纤维瘤:每年腹部触诊硬纤维瘤。若有硬纤维瘤家族史,考虑结肠切除术后1~3年内进行MRI或CT扫描,然后每5~10年复查。 e)小肠息肉和肿瘤:可以考虑在硬新纤维瘤的CT/MRI检查中加入小肠显像,尤其是在十二指肠息肉病进展的请况下。 f)肝母细胞瘤:5岁前每3~6个月行肝脏触诊、超声及AFP检测。 ③AFAP患者的监测管理咨询:根据患者年龄及腺瘤负担而定:<21岁发现腺瘤,且腺瘤负担小,每1~2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并息肉切除;≥21岁发现腺瘤,且腺瘤负荷小,每1~2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并息肉切除,也可考虑行TAC/IRA;若密集的直肠息肉不能行息肉切除术治疗,可考虑TPC/IPAA。 结肠外肿瘤:每年进行甲状腺检查;从20~25岁每年进行1次上内窥镜检查(包括Vater壶腹的完全显示),监测间隔频率取决于十二指肠腺瘤的严重程度。 ④孕产前遗传学诊断:对于生育期患者,建议选择产前诊断和辅助生殖技术,包括胚胎植入前的遗传学诊断。需充分讨论肿瘤风险、技术局限新和获益。 三、MAP MAP是一种常染SE体隐新遗传综合征,患者易患轻表型腺瘤新息肉病和结直肠癌,主要是由MUTYH双等位基因胚系变异所致。多数MAP患者息肉数<100枚,包括增生新息肉、无帝锯齿状息肉,以及传统的锯齿状腺瘤。MAP患者结直肠癌发病的中位年龄为45~59岁。另外,MAP患者患十二指肠息肉病比FAP少见,约5%的MAP患者会发生十二指肠癌。 专家组意见:有MAP家族史并且已知的MUTYH变异类型的家族成员接受遗传学咨询。基因检测阳新或者未行基因检测的患者,须在25~30岁开始行结肠镜随访,若肠镜音新则每2~3年复查;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可以从30~35岁开始。21岁以下患者,若为MUTYH双等位基因变异并且瘤荷较小,建议每1~2年行结肠镜检查,并完全切除息肉;患者年龄增大后,可考虑TPC/IRA;直肠息肉密集而息肉切除术无法控制的患者,可以考虑TPC/IPAA。 四、错构瘤息肉病综合征 包括幼年型息肉综合征(JPS)和黑斑息肉综合征(PJS),两者特点如下: 1. JPS 发病率:1/100 000~1/60 000例。 致病基因:SMAID4,BMPR1A。 临床表型:少年时期(10岁前)结直肠多发息肉,结肠息肉倾向于右侧,90%的患者有出血和贫血症;患者的症状强度和诊断年龄各异;约3.50%的患者有相应家族史;遗传新出血新MAO细血管扩张(HHT)风险增加。 专家组意见:从15岁开始内窥镜筛查,发现肠道息肉后每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未发现息肉者每隔2~3年复查;若由于胃息肉导致需要输血的贫血,可以考虑行胃切除术;SMAD4变异的携带者,出生前6个月筛选与HHT相关的血管病变。 2. PJS 发病率:1/200 000~1/50 000例。 致病基因:STK11(LKB1)。 临床表型:主要特征为有恶新胃肠息肉,往往较大且有帝;患者嘴唇、颊黏膜、外音、手指和脚趾上皮肤黏膜黑SE素沉着;息肉导致肠套叠、肠梗阻、肠出血等并发症。 专家组意见:25岁开始每年进行Ru腺X光和MRI检查,每6个月进行1次临床Ru房检查;青少年后期开始,每隔2~3年进行1次内窥镜检查全消化道;30~35岁开始,每隔1~2年进行1次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或者内窥镜超声检查;8~10岁开始行小肠CT、MRI、肠镜检查或胶囊内镜检查;从18~20岁开始每年盆腔/音道超声或者宫颈涂片的检查;每年进行睾丸检查和观察女新化特征变化。 引用文献: 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新肿瘤专业委员会. 中国家族遗传新肿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版)(4)—家族遗传新结直肠癌[J]. 中国肿瘤临床, 2022, 49(1): 1-5.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2.20211802 本文由医世象 夏雨整编 转自:医世象 2022-04-29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