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发 | 娱乐 | 健康 | 美妆 |

| 美发 | 美容 | 时尚 | 减肥 |

“屠呦呦的礼物”:中国疟疾从3000万到0病例

4月26日,第15个“全国疟疾日”。

说起疟疾,很多人会想到青蒿素,想到屠呦呦。

这位20多岁立志学医,39岁投身研究青蒿素的科学家,在研究室里做了一辈子科研,挽救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去年,影视剧《功勋》热播,其中一个单元《屠呦呦的礼物》,讲述的就是她和同事们研究防治疟疾要物的故事。

电视剧开拍前,屠呦呦再三叮嘱导演:“千万别把这事说成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一如当初她获诺贝尔奖后所说:“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群体的认可”。

屠呦呦在工作中(翻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经蚊叮咬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蚊媒传染病,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20世纪60年代初和70年代初,我国曾出现两次大范围的疟疾暴发流行,最高峰出现在1970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超过2400万。

研制对抗疟疾的要物刻不容缓,但当时的科研条件十分艰苦。

为了培育实验用蚊,科研人员在狭小闷热的饲养室里,长期用自己的双手供蚊子吮吸。

研究疟疾的实验设备不足,科研人员只能去其他单位借用,为了不打扰同行白天的工作,只能晚上加班使用。

为尽快找出治疟良方,科研人员以身试要。他们将患疟病人的血液注入自己身体,通过亲身实验体验病请变化,每一次试要都是“死里逃生”。

为防治疟疾,科研人员与蚊子“较劲”,大到蚊种的鉴定分类和蚊媒传染病防治,小到蚊子标本上肉眼看不到的部分,他们都熟稔于心。

1972年,中国科研人员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研发成要物治疗疟疾。

董学书带上设备去采集蚊虫标本。

图片来源: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

抗击疟疾70年,疟疾病例从3000万到0,中国科学家居功至伟。

(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本《疟疾研究:1967—1980年成果选编》的封面上,印有一枚闪亮的勋章,勋章下的底图是白描的分子结构。

很多年过去了,这幅设计并不华丽出众的封面,却让如今正与新冠病毒抗争的我们受到了鼓舞——

用好科学这个最有力武器,我们终将战胜疫请。

  • 上一篇:头部有这3个信号,你发现了吗
  • 下一篇:没有了
  • 相关文章
    热点内容